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家的传《诗》版本与《诗》学观念——兼论战国《诗》学系统
-
作者:
郑杰文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墨家的传《诗》版本与《诗》学观念——兼论战国《诗》学系统
-
墨家非命思想对于战国思想史以及中国思想史的作用
-
作者:
吉永慎二郎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非命思想 王权交替 禅让 起义
-
描述:非命思想的核心意义就是在为殷周革命或者夏殷周革命理论作诠释的新的王权交代论。以齐侯为开头的诸侯称王是根据墨家的非命型王权交代论进行的。儒家将这个尚贤型王权交代论叫做“禅”或者“禅让”。孟子革命论承认
-
墨家辩学的“有效性”思想——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维度
-
作者:
张斌峰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辩学 语用学 语用逻辑 恰当性 真实性
-
描述:从语用与语用逻辑的视角来看,墨家辩学不仅是“求真”的工具,而且也是“求当”的工具,墨家辩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综合性、多样性统一的范畴,它覆盖了“语用逻辑”的“有效性”领域,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认识到
-
从辨“名”看前期墨家散文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
作者:
郭桥 来源:平顶山师专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名 语义 名实关系 分类 前期墨家散文 批判性思维
-
描述:前期墨家对“名”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语义分析、名实关系考辨和名之分类三个方面。其中 ,名实关系的考辨涉及以名举实、以实正名、名实统一三个层面。这些内容彼此相关、密切联系 ,构成墨家名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
-
《水浒传》与中国绿林文化──兼谈墨家思想对绿林文化的影响
-
作者:
宁稼雨 来源:文学遗产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俗文化 《水浒传》 墨家思想 “儒道互补” 两种文化 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
描述:如果把中国文化分成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部分,恐怕不会有多少人反对;但如果要用“儒墨互补”来对这两种文化的并存进行解释的话,那疑惑或反对者则会大有人在。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目光放在问题的主导方面,甚至在一种惯性的作用下,用对问题主导方面的认识,来取代对其他方面的认识。用“儒道互补”的观点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确有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功效。但如果说它能包罗万象,则不免有失严密了。
-
试论梁启超对墨家逻辑、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的对比研究
-
作者:
彭汶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试论梁启超对墨家逻辑、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的对比研究
-
试论墨家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兼及儒墨两家思想比较
-
作者:
李文君 彭又双 来源:吉首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当代意义 墨家思想 孔子 梁启超 五四运动 认识论 儒墨 论语 《吕氏春秋》
-
描述:试论墨家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兼及儒墨两家思想比较
-
附性推理规范化尝试(兼评墨家“杀盗非杀人”)
-
作者:
罗契 郑伟宏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逻辑)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附性推理规范化尝试(兼评墨家“杀盗非杀人”)
-
從清教徒倫理檢審墨家與資本主義精神
-
作者:
張俊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墨家倫理比任何其他諸子學派的倫理都接近清教徒倫理。墨家同清教徒一樣,都持某種入世的禁欲經濟倫理,肯定現實逐利與財富積累的正當性,強調勤懇工作和節儉的禁欲主義。甚至墨家還有類似基督教上帝信仰與博愛教義
-
亚里士多德和墨家学派的逻辑系统比较
-
作者:
程云龙 来源:南开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系统 墨家学派的逻辑系统 两个系统的比较
-
描述:Although both the Aristotelian and the Mohist logic systems were were basically created in the same historical era, they have to be regarded as two separate entities each with its own traits and each representative of its own background culture.Despite the few similarities the two systems share, their differences appear by far more numerous and evident.Through an extens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logic systems it's possible to recognize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systems and their respective cultures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cience) thus at the same time gaining a deeper knowledge of the these two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essence oftbe logic of which they prom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