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罗龙文:一个在政治漩涡里浮沈的制墨家
-
作者:
蔡玫芬 来源:故宫文物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罗龙文:一个在政治漩涡里浮沈的制墨家
-
“辩,争彼也。”——墨家论“辩”的定义和有效条件
-
作者:
赵平 来源:思维与智慧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有效条件 论辩 墨家 言语行为 相对主义 命题 科学定义 先秦时代 墨经 先秦诸子
-
描述:先秦时代,诸子蜂起,论辩成风。论辩是一种促进知识批判增长的言语行为。然而,孔子“崇仁恶佞”.从道德上否定论辩;孟子“好辩”,却宣称出于“不得已”;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怀疑“论辩”的可能;名家之流如公孙龙辈“饰人之心,(?)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将论辩蜕化为诡辩。在先秦诸子中,给“辩”下了科学定义并规定其有效条件的正是《墨经》。《经下》:辩,争彼也。辩胜当也。《经说下》:辩: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当若犬。《经下》:彼,不可两也。《经说下》:彼:兕、牛.(豸区)非牛,两也,无以非也。(从高亨校)。理解《墨经》“辩”的定义的关键在于一个
-
墨家的“止”“擢”与亚氏归纳法、例证法之比较
-
作者:
许锦云 来源:学习论坛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止” “擢” 归纳法 例证法
-
描述:墨家的“止”和亚氏的归纳法都讨论了枚举归纳推理的步骤、本质,但其论式的复杂程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归纳本质的认识程度及作用不同。“擢”与例证法都是集类比、归纳和演绎于一体的推论方法,都突出了对典型事例的详细说明和运用,但其推理必然性的依据和侧重点不同。
-
从《礼记·乐记》看儒家的乐论——兼论墨家之“非乐”
-
作者:
杨雅丽 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礼记·乐记》 察乐知政 乐教 礼乐 墨家 非乐
-
描述:《礼记·乐记》是表述儒家乐论的经典文献。儒家认为 ,乐的本源是生活 ,乐是折射现实的镜子 ,故察乐可以知政 ;儒家以礼、乐并提 ,认为乐与礼皆法自然而生 ,乐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精神 ,礼体现了自然
-
从辨“名”看前期墨家散文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
作者:
郭桥 来源:平顶山师专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名 语义 名实关系 分类 前期墨家散文 批判性思维
-
描述:前期墨家对“名”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语义分析、名实关系考辨和名之分类三个方面。其中 ,名实关系的考辨涉及以名举实、以实正名、名实统一三个层面。这些内容彼此相关、密切联系 ,构成墨家名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
-
试论梁启超对墨家逻辑、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的对比研究
-
作者:
彭汶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试论梁启超对墨家逻辑、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的对比研究
-
论墨家“以类取”和“以类予”的推论性质和推论形式
-
作者:
周云之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逻辑 逻辑推论 科学思想 命题 性质 论式 墨子 逻辑思想 类比推理 归纳方法
-
描述:墨家的逻辑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墨子·小取篇》在提出了“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三种基本逻辑形式以后,紧接着又提出了“以类取、以类予”两个命题,这无疑也是论及某种推论性质和形式的。本文专就
-
论墨家“以类取”和“以类予”的推论性质和推论形式
-
作者:
周云之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逻辑)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论墨家“以类取”和“以类予”的推论性质和推论形式
-
附性推理规范化尝试(兼评墨家“杀盗非杀人”)
-
作者:
罗契 郑伟宏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逻辑)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附性推理规范化尝试(兼评墨家“杀盗非杀人”)
-
亚里士多德和墨家学派的逻辑系统比较
-
作者:
程云龙 来源:南开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系统 墨家学派的逻辑系统 两个系统的比较
-
描述:Although both the Aristotelian and the Mohist logic systems were were basically created in the same historical era, they have to be regarded as two separate entities each with its own traits and each representative of its own background culture.Despite the few similarities the two systems share, their differences appear by far more numerous and evident.Through an extens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logic systems it's possible to recognize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systems and their respective cultures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cience) thus at the same time gaining a deeper knowledge of the these two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essence oftbe logic of which they prom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