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试论后期墨家的自然观(先秦自然观研究之一)
-
作者:
欧阳茂森 李传忠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试论后期墨家的自然观(先秦自然观研究之一)
-
试论梁启超对墨家逻辑、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的对比研究
-
作者:
彭汶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试论梁启超对墨家逻辑、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的对比研究
-
墨家与《管子》经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
薛柏成 来源: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墨家与《管子》经济伦理思想均体现了中国古代义利并重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墨家代表的是一种平民文化,其经济伦理思想中的义利统一、以爱生利极具普世意义,而其小农及手工业生产者思想中的空想性、落后性值得注意;《管子》
-
墨家气理论与中国古典气哲学研究
-
作者:
曾振宇 来源:山东大学历史系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气是一贯穿中国古典哲学始终的基本范畴。宇宙生成理论、本体论、甚至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和中医学,都与气范畴有着密切的关联。墨家气理论是一尚待学人涉入与评估的研究领域,笔者穷源竟委,探赜索隐,旨在回答
-
墨家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
张凛凛 来源:黑龙江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逻辑 亚里士多德逻辑 比较研究
-
描述: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是以墨家逻辑为代表,而古希腊逻辑则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为代表。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都以人类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为研究对象,都是关于推理的学说。然而,由于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
-
20世纪上半叶胡适和冯友兰的墨家观研究
-
作者:
张晓玉 来源:黑龙江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适 冯友兰 墨家观 比较
-
描述:上半叶墨学开始了近代的第一次“复兴”。胡适和冯友兰对墨家学说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对胡适和冯友兰墨家观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揭示墨家思想中科学精神和逻辑思想的当代价值。因此
-
墨家与古希腊科学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
任春光 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古希腊 科学思想 思维方式 比较研究
-
描述:最终湮没,没能帮助中国科学长远发展。论文首先从墨家与古希腊科学思想的起源上入手,通过对历史背景、思想成因、思想特点的分析,揭示墨家与古希腊科学思想起源的共性和差异。其次,比较研究了墨家与古希腊数学思想
-
墨家名辩学思想研究:从逻辑与文化的关系视角看
-
作者:
吴中博 来源:河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名辩学思想 文化 影响
-
描述:墨家的名辩学思想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型代表。逻辑是文化的产物,战国时期的社会生产状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墨家名辩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先秦诸子关于名辩学的理论积淀,构成了墨家名辩学的思想渊源。墨家名辩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名、辞、说、辩的理论,以及论辩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墨家的名理论阐述了名的本质,对名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名实相符的思想,并采用定义和划分两种“正名”方法。墨家的立辞理论提出“故、理、类”是立辞的根据,说明了辞的性质和分类,分析了辞之间的矛盾关系。墨家指出说的目的在于“明故”,分析了不同的推理方法,揭示了辩的目的、本质、标准和原则。先秦的文化特点孕育了独特的墨家名辩学思想。中国的“政治型”、“道德型”文化使得墨家名辩学以功利性为目的,体现出朴素、直观、综合性的特点。同时,一定的逻辑类型也会影响文化的发展。墨家名辩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儒家思想的不足,对中国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
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
作者:
郑林华 来源:南开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干部队伍建设 墨家思想
-
描述:组成部分,墨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及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墨家思想的重要性往往为中共党史学界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的研究者所忽视,因此,无论是对于墨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的研究
-
墨家推类学说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比较研究
-
作者:
张蕴 来源:西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推类 文化 墨家 亚里士多德 创新 三段论 个性差异
-
描述:中国先秦逻辑以墨家辩学为代表,古希腊逻辑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为核心。基于根植于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两种逻辑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个性大相径庭。两种逻辑的比较研究,对于认识和评价中国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