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论墨家的经济伦理思想
-
作者:
丁原明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劳动 节俭 物质利益关系
-
描述:,指出人类物质利益关系的处理,既是一个经济学的分配问题,又是一个道德价值取向问题,并强调在这种关系的处理中坚持“义”的“利”导向、“利”的“义”导向、公利与私利相统一的原则。墨家的经济伦理思想,是其理性主义的外向型思维和独特的功利主义观照和渗润的结果,为今天建立新型经济伦理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
-
墨家经济伦理思想简析
-
作者:
罗蔚 邓少海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经济伦理 义利同一
-
描述:本文从墨家的生产劳动、余财相分、节用非乐等思想出发 ,对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分配、消费各环节中的伦理观进行分析 ,并通过对“兼相爱、交相利”的义利同一的义利观的论述 ,展现了墨家独特的经济伦理思想
-
节用而非攻:墨家生态伦理智慧观
-
作者:
任俊华 周俊武 来源:湖湘论坛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节用而非攻 保护自然 墨家生态伦理智慧
-
描述:从墨家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的言论中 ,可以挖掘出保护自然的现实的生态伦理原则。节用而非攻思想包蕴着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现有生命多样性的生态保护思想。当今 ,吸取墨家生态伦理智慧对现代条件下保护自然和爱护生态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
墨家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
作者:
薛柏成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墨家经济伦理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义利并重利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其中“兼相爱,交相利”是思想基础;贵义是道德要求;非攻是外部保障;“赖力自强”是内在要求;节用、节葬、非乐是具体措施。梳理与解构墨家经济伦理思想对当代处理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有很多启示。
-
墨家科技伦理思想研究
-
作者:
安晓晶 来源:武汉科技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 科技伦理 兼爱 当代价值
-
描述:,总是以“爱”“利”为科技伦理取向,在思想论上,主张“天志”“尚贤”,注重团队精神,看重人才的任用与培养;在行动论上,主张“赖力以生”“非攻”“节用”,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强自由自立自足地生活
-
论墨家的科技伦理思想
-
作者:
石力波 来源:东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 科技伦理 兼爱 当代价值
-
描述:,总是以“爱”“利”为科技伦理取向,在思想论上,主张“天志”“尚贤”,注重团队精神,看重人才的任用与培养;在行动论上,主张“赖力以生”“非攻”“节用”,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强自由自立自足地生活
-
比较视阈中的墨家德性伦理思想与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
-
作者:
杨建兵 来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德性论 爱 友爱 义 公正
-
描述:由于文化背景及创始人生平和职业的差异,使得墨家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呈现出绝然不同的趣味:亚氏学说是以城邦自由个体为主体的、休闲的、雅致的,是在富足的基础上对优雅与繁盛的生存状态的追求,是一种
-
墨家“杀盗非杀人”是一个朴素的辩证的命题
-
作者:
陈卓祥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墨子 “人” 芝诺 形式逻辑 后期墨家 属概念 一般与个别 苏格拉底 个别性
-
描述:“杀盗非杀人”的命题记载于《墨经》的《小取》篇。研究墨学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小取》为墨家后学所作,并且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根据侯外庐等人的研究,《小取》“大体可断定为写成于荀子《正名篇》之后
-
墨家“杀盗非杀人”是一个朴素的辩证的命题
-
作者:
陈卓祥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墨子 “人” 芝诺 形式逻辑 后期墨家 属概念 一般与个别 苏格拉底 个别性
-
描述:“杀盗非杀人”的命题记载于《墨经》的《小取》篇。研究墨学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小取》为墨家后学所作,并且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根据侯外庐等人的研究,《小取》“大体可断定为写成于荀子《正名篇》之后
-
从《礼记·乐记》看儒家的乐论——兼论墨家之“非乐”
-
作者:
杨雅丽 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礼记·乐记》 察乐知政 乐教 礼乐 墨家 非乐
-
描述:井然有序之特征 ,故礼作用于社会是别异 ,乐作用于社会是和同 ;乐有“移风易俗”、弘扬美善道德之作用 ,故儒家注重乐的社会功能 ,提倡乐教。墨家“非乐” ,是出于对社会现实、民众疾苦的关怀和对腐朽统治者的批判 ,有历史的合理性 ,但墨家又滑向了“矫枉过正”之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