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家治理思想初探: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例
作者: 杨圆  来源: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国家治理  儒家  道家  墨家 
描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仁治""德治""礼治"是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老子"无为而治"和"非战"的思想,以及庄子"人道"与"天道"相统一的思想,是道家治国思想体系的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家治理思想初探: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例
作者: 杨圆  来源:南方论丛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国家治理  儒家  道家  墨家 
描述: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兼爱"、"非攻"、"尚贤"则是墨家学派治国思想的精华。探索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家治理思想对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比较视阈的墨家德性伦理思想与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
作者: 杨建兵  来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德性论  爱  友爱  义  公正 
描述:由于文化背景及创始人生平和职业的差异,使得墨家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呈现出绝然不同的趣味:亚氏学说是以城邦自由个体为主体的、休闲的、雅致的,是在富足的基础上对优雅与繁盛的生存状态的追求,是一种"优雅的个体伦理学";墨家学说是以天下为范围的人类整体为主体的、务实的、刚健的,是在贫困的境遇下渴求对生命匮乏状态的改善与超越,是一种"崇高的整体伦理"思想。甄别这两种古代德性伦理思想的异同并探寻其成因,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优秀的中西伦理思想资源,促进传统思想资源的现代化,也有助于现代中国的道德文化建设。
从杜甫仁义思想蕴含的墨家精髓探究其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作者: 黎家东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上旬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从杜甫仁义思想蕴含的墨家精髓探究其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从杜甫仁义思想蕴含的墨家精髓探究其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从杜甫仁义思想蕴含的墨家精髓探究其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从杜甫仁义思想蕴含的墨家精髓探究其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作者: 黎家东  来源: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理论  杜甫仁义思想  人道主义  和谐社会 
描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墨家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对建设当代和谐社会大有裨益。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是向往和追求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
墨家道德思想在当代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作者: 姜文娟  来源:郑州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德思想  现实  墨家  意义 
描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对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进行细致地整理和深入地研究。诸子百家思想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源泉,墨家是在百家争鸣的思想氛围涌现出来的一大学派,其道德思想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学术价值
多元文化背景下 墨家思想在商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刍议
作者: 吴婷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多元价值观  商科院校  墨家思想  湖湘文化  思政教育 
描述:在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学生们形成了多元价值追求。作为担负未来经济发展责任的主体的商科院校大学生面临不少诱惑和困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从时代和传统中找到新的工作思路。本文试图从墨家学说入手,结合湖南区域文化特点,探寻有益于商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出路。
多元文化背景下墨家思想在商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刍议——以湖南地区为例
作者: 吴婷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多元价值观  商科院校  墨家思想  湖湘文化  思政教育 
描述:在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学生们形成了多元价值追求。作为担负未来经济发展责任的主体的商科院校大学生面临不少诱惑和困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从时代和传统中找到新的工作思路。本文试图从墨家学说入手,结合湖南区域文化特点,探寻有益于商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出路。
摩顶放踵利天下 侠肝义胆忠骨心:试论墨家“任侠”精神在《史记·游侠列传》的体现
作者: 陈莹  来源:金田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任侠”精神  《史记·游侠列传》 
描述:墨家的侠义精神可以概括为"任侠"二字,倡导损己以利人,即救人急,不惜赴死,勇于自我牺牲,《孟子·尽心上》对其有精确概括:"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1]游侠之风起于战国,盛于西汉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