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试论墨家科学创新的思想渊源
-
作者:
涂向阳 来源: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创新 科学技术
-
描述:墨家学派在力学、光学、声学、几何等自然科学方面做出了瞩目的科学创新成果。这与墨家注重逻辑、强调经验、主张实用、推崇实利等思想主张密不可分。但正是这些思想使墨家在汉朝以后的主流社会失去影响力,走向衰落,造成了墨家科学理性精神没有传承下来的历史遗憾。
-
先秦儒、道、墨家命运论之探究
-
作者:
赵明 费菊瑛 来源:理论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墨家 命运论 知命 安命 非命
-
描述:命运论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大约从孔子开始,命或天命问题便与人生哲学结合在了一起。儒家主张"知命",道家主张"安命",墨家则主张"非命",他们的思想典型地代表了先秦哲学中的命运论。先秦哲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基本上是理性的,强调人在命运面前必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这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主流。
-
墨家思想的渊源及历史影响新探
-
作者:
薛柏成 来源:吉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及墨子书的有关问题,为本文的展开做了铺垫工作。
在第二编中论述了墨家思想的渊源,首先通过具体详细阐述战国时代社会现实以及地域文化对墨家思想及学派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其次阐述《诗》、《书
-
墨学渊源流变及墨家科学思想
-
作者:
黄世瑞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
描述:墨子开创的墨家,一度轰轰烈烈,盛极一时,在中国历史上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特别是后期墨家,在诸子百家中堪称为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最为丰富的一家。但曾几何时,便“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如此一个热心救世,近世威称富于科学精神之学派竟昙花一... >> 详细
-
何以为学? 何以为教?——墨家教育本体论探究
-
作者:
黄庆丽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教育哲学 本体论
-
描述:教育本体论是针对教育存在的根据而不断地发问。“何以为学”和“何以为教”是关涉教育本体的基本问题,墨家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富有个性的诠释。基于对“何以为”问题家族的解答范式展开理论探索,通过回答“何以为学”和“何以为教”,墨家实现了对教育本体问题的解答。对墨家教育本体论展开研究,有助于准确、深入地理解墨家哲学。
-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墨家知识观的运用探究
-
作者:
宁小小 来源:教育界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 教学 墨家知识观 运用
-
描述:高职高专是以培养现代技术性应用人才为主要目的,因此,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也要适应大学办学的基本宗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探讨墨家知识观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墨家知识观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
论召公思想与墨家学说的渊源及其现实意义
-
作者:
梁绍辉 来源:廉政文化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儒墨 召公思想 墨家学说 现实意义
-
描述:中国学术在春秋战国时代最为繁荣昌盛,在这个时代最为显赫的是儒墨两家。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子号称"祖述三代,宪章文武",墨子崇拜夏禹,自称"非禹之道
-
中国共产党“三大作风”的墨家文化渊源
-
作者:
刘振远 张晓群 来源:才智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三大作风 墨家文化 渊源
-
描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三大作风"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且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墨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共产党"三大作风"的形成影响深远。
-
论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为视角
-
作者:
石永超 苏丽 来源:企业文化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思想渊源
-
描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处于普遍联系当中”,研究此问题,就是为了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找到思想基础,以便其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和阶段发展。
-
从杜甫仁义思想中蕴含的墨家精髓探究其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
作者:
黎家东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上旬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从杜甫仁义思想中蕴含的墨家精髓探究其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