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兴天下之利”的技术价值观
作者: 徐朝旭  来源:厦门大学哲学系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技术价值观是人们用来评价技术行为、后果以及从技术活动的各种可能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和看法。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流派虽然没有专门论述技术伦理的鸿篇巨著,但是在它们
墨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作者: 刘邦凡  来源: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墨学  墨家  和谐社会  建设 
描述:从墨家的思想与言行可以得到许多有益于今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例如墨家的"兼爱互助"、墨家的"交相互助利"、墨家的"以劳致富"、墨家的科学与教育、墨家的"节用"等等,这些内容对当今公民的社会公德、社会本位利益观、职业道德、科学教育观念及享乐观念都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矛盾律、归谬法和归谬类比——墨家逻辑及其影响
作者: 孙中原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矛盾律、归谬法和归谬类比,是墨家逻辑的重要内容,对中国思想界有很大影响,在现代也还有生命力,值得认真研究。一、矛盾律矛盾律在西方是较早为人们发现和运用的逻辑规律,亚里士
墨家学派的巫术背景与墨家集团的宗教特性
作者: 余翔  来源:南昌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墨家学派的巫术背景与墨家集团的宗教特性
基于“三段”和“小取”的亚里士多德和墨家逻辑的比较
作者: 武明洋  来源:浙江工业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逻辑  三段论  命题  概念  推理形式 
描述:学说尤其是墨家推理学说的挖掘使得中国本土逻辑的成立得到了细致的印证。逻辑除了和认识息息相关外,还深刻的反映着我们的文化。同为逻辑,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说与墨家逻辑学说既有相同的普遍特征,又有不同的个体差异
先秦墨家语言实践及《墨子》文学意义考
作者: 李雷东  来源:西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先秦墨家  语言实践  名辩  《墨子》  文学意义 
描述:。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通过语言我们才能探知古代哲人的活动。在这里,对我们而言,语言不仅是载体,也成为一种存在,代表了先秦诸子存在的方式。诸子各家独墨家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的利他精神,特关注语言
墨家推类学说与亚里士多德三段的比较研究
作者: 张蕴  来源:西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推类  文化  墨家  亚里士多德  创新  三段论  个性差异 
描述:,理解和把握逻辑科学的发展规律,并以逻辑指导创新,有着重要意义。逻辑的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便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的差异。推类,是墨家辩学的主导推理类型;三段,是亚里士多德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本文便从
先秦“农与工肆之人”的职业理想——墨家科技伦理思想
作者: 杨建兵 陈绍辉 汤春燕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理性  务实  巧  拙  生死两利 
描述:核心内容包括“崇尚理性,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的“技术功利”以及“生死两利”的生态伦理精神。在当下国学复兴和崇尚科技的背景下,挖掘墨家科技伦理思想具有现实价值。
《应同》篇与邹衍、后期墨家新论——兼论战国后期学术之演进问题
作者: 黄瑜 熊凯  来源:重庆社会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吕氏春秋  五德终始  邹衍  后期墨家  战国后期 
描述:《吕氏春秋.应同》篇通常被今人视为引自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断片,这种流行已久的看法其实并不符合《应同》篇本意。从《应同》篇与邹衍、墨家之思想比较看《,应同》篇的五德终始学说可能是后期墨家根据吕不韦需要所改造的结果,讲五德终始的在战国后期也不止邹衍一家。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对五德终始说在战国后期发展的多向性问题以及后期墨家的思想发展性问题做出新的认识。
“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 杨学梅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仁爱  兼爱  爱有差等  爱无差等 
描述:儒墨两家作为先秦时期两大显学,针对当时礼崩乐坏、上下相篡、动乱不安的社会现状都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主张,儒家提倡“仁爱”,认为爱人应该是由“爱由亲始”到“泛爱众”的逐渐外推过程,认为爱是有差等的;而与儒家相对的墨家则提出了爱不分等级、不分亲疏贵贱、不分远近的“兼爱”主张。本文在对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的提出背景、内涵、实施方法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有关儒墨两家爱人思想的研究成果,指出两家思想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结合史实对两家思想进行了评价。借助比较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儒墨两家爱人思想中的精华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相关范畴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找到解决当今社会由于爱的缺失引发的问题的对策。论文主要分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导论,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的现状作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基础性的介绍,主要是对“爱有差等”和“爱无差等”进行详细的梳理和阐述。首先是从社会历史基础,理论产生的渊源和阶级基础三方面对儒墨两家思想提出的背景进行了概括,从这一部分也可以总结出儒墨两家之所以提出不同的爱人思想的原因;其次是阐述了两家思想的内涵,儒家的“爱有差等”的内涵包括从“爱亲”到“泛爱众”和以“礼”为核心的等级秩序观两方面。墨家的“兼爱”思想的内涵包括视人若己与爱的平等性两方面;最后对儒墨两家爱的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把儒墨的爱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两家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包括爱人是儒墨两家共同的伦理准则,都注重人的价值和都把“天”作为立论根据三方面。不同点是二者的施爱方式不同,与我国传统宗法制的关系不同和心理动因的差异。其中施爱方式的不同表现在儒家的仁爱是逐步扩推的爱,强调“忠恕”之道,墨家兼爱的推行则是与“利”联系在一起的。第四部分是通过前面的分析,结合古今分别从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两方面对儒墨两家的爱人思想进行了评价,进而找出“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借鉴意义。第五部分阐述了我国当今社会由于爱的缺失引发的人际关系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同情心缺乏等问题并概括总结出爱的缺失的原因,汲取儒墨两家思想的精华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范畴,从加强爱的教育内容、创设爱的教育环境与实现爱的内化三方面找到解决当今社会爱的缺失引起的问题的对策。这一部分也本文的重点所在,因为对儒墨两家的爱人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就是为了古为今用找到解决爱的缺失所引发的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