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从传播学角度浅探墨家教育
-
作者:
何敏敏 来源:文教资料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传播学角度 显学 绝学
-
描述: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墨家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学派,经历了显赫之后走向中绝。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传播学角度对墨家教育进行探索,将墨家教育看成传播现象,对墨家的"显"与"绝"进行分析。
-
孔子“礼”的思想主张与法家、墨家思想主张的比较
-
作者:
葛伟敏 来源:学周刊:B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孔子 礼 法家 墨家
-
描述:在中国古代,作为一切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礼”是广泛而又重要的。“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在“礼”方面的主张与法家、墨家思想又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
浅谈墨家学派的义利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
作者:
王庆林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相爱 交相利 义利观 爱人 和谐社会
-
描述:本文通过把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与儒家学派比较,得出墨子思想不是功利主义,“兼相爱、交相利”的义利观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
墨家“杀盗非杀人”的命题新解
-
作者:
张青卫 来源:船山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诡辩 偷换概念 举例不当 混淆概念
-
描述:对墨家"杀盗非杀人"的命题,逻辑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命题是诡辩,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命题是正确推理的结果,其实两种看法均有偏颇。正确的说法是:墨家在此处举例不当,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
墨子 墨家 墨者《墨子》
-
作者:
黄跃先 来源:西部皮革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家 墨者 《墨子》
-
描述:本文主要介绍墨子其人、墨家学派、墨家纪律、《墨子》的思想精髓及在当时的影响。
-
墨家的人性伦理与其教育思想略论
-
作者:
黄庆丽 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人性伦理 教育思想
-
描述:墨家的人性伦理形成于中国传统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分化之前,“兼相爱”代表其人性伦理中情感的宗教超越性这一维度,而“交相利”表征其实用的现实功利性的另一维度。这两者纵横交织着互为补充地构成了墨家精微而复杂的人性学说,并由此引发出其教育思想中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对教育中人的动机考察等相关内容。
-
延安时期毛泽东管理思想对墨家学说的批判继承
-
作者:
刘振远 张晓群 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毛泽东 管理思想 墨家学说 批判继承
-
描述:毛泽东管理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墨家学说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管理思想的重要文化渊源之一。延安时期毛泽东管理思想,无论从管理哲学还是政治、经济管理思想方面都对墨家学说进行了批判继承。
-
义利一体与等序格局——重建社会秩序的墨家思想
-
作者:
王兴周 来源:学术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社会秩序 义利一体 等序格局 上同一义
-
描述:怀抱“天下和”的美好愿望,面对“天下乱”的严酷现实,墨家提出了重建社会秩序的对策,包括义利一体、兼以易别、上同一义和尊天事鬼四个方面,即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主张工具性利他主义和社会关系等序格局,在社会控制方面希望以集权化的思想统一控制万民、用天鬼之志约束政长。墨家社会秩序思想具有理想主义色彩,难以落地;但是其义利统一的思想有助于化解“互害型社会”问题。
-
何以为学? 何以为教?——墨家教育本体论探究
-
作者:
黄庆丽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教育哲学 本体论
-
描述:教育本体论是针对教育存在的根据而不断地发问。“何以为学”和“何以为教”是关涉教育本体的基本问题,墨家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富有个性的诠释。基于对“何以为”问题家族的解答范式展开理论探索,通过回答“何以为学”和“何以为教”,墨家实现了对教育本体问题的解答。对墨家教育本体论展开研究,有助于准确、深入地理解墨家哲学。
-
墨家科技观述评
-
作者:
张星昭 段翔沥 来源: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思想 科技观 科学精神
-
描述:墨家思想凸显了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展现了强烈的科学实证精神和创新精神,体现出一名伟大思想家的天下苍生情怀和对“大我”境界的价值追求。对墨家的科技观进行客观地展现和评价,对于我们更好地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有着很多启迪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