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礼”的思想主张与法家、墨家思想主张的比较
作者: 葛伟敏  来源:学周刊:B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孔子  礼  法家  墨家 
描述:在中国古代,作为一切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礼”是广泛而又重要的。“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在“礼”方面的主张与法家、墨家思想又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功利主义与墨家之“利”概念比较研究
作者: 原成成  来源:求索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功利主义  墨家  利益 
描述:功利主义是近代西方社会最主要的伦理思想流派之一,其对"利"的强调正好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墨家思想颇为相似,很多学者因此将二者视为同一种理论。然而它们对于"利"概念的理解并非完全一致,在关于"利"的判断依据、"利"的内涵、公利与私利的选择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功利主义与墨家强调"公利"的主张,在现代这种只重视自身私利而忽视公共利益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马克思适度消费观与中国墨家合理消费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 王学荣  来源: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马克思的适度消费观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与消费进行深度剖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而中国墨家合理消费思想却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二者生长的“文化土壤”相去甚远,然而,他们在消费问题上却得出了如此相似的结论。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但马克思的适度消费观与中国墨家合理消费思想对认识当今消费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亚里士多德和墨家学派的逻辑系统比较
作者: 程云龙 张晓芒  来源:毕节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系统  墨家学派的逻辑系统  两个系统的比较 
描述: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系统与古代中国的墨家学派的逻辑系统,是在基本相同的时期内所产生的两个各具不同文明特点的逻辑系统。它们之间有一些共同点,但是两个系统的区别更明显。分析两个系统的区别,有助于我们认识不同的逻辑系统与各自文化的关系,尤其与科学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不同的推理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思维方式下的逻辑精神是什么。
比较分析墨家的名与亚里士多德的概念论
作者: 白静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的名  亚里士多德的概念论  研究目的  分析方法 
描述:墨家与亚里士多德都对概念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但二者的相似之处很少,在研究目的和分析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能把墨家的名简单地等同于亚里士多德的概念论。
孔子“礼”的思想主张与法家、墨家思想主张的比较
作者: 葛伟敏  来源:学周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孔子  礼  法家  墨家 
描述:在中国古代,作为一切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礼"是广泛而又重要的。"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在"礼"方面的主张与法家、墨家思想又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墨家思想与西方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作者: 岳丽娟  来源:安顺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西方  功利主义 
描述:墨家和西方功利主义的相似之处在于:对利的理解上,都包含了利己、利他乃至利天下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三个层次;不同之处在于:内在根据之差异,对功利涵义理解之差异,道德评价体系不同和具体评价方法论之差异。
墨家功利观与西方功利主义的比较
作者: 余卫东 徐瑾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功利观  西方功利主义  天志  人性 
描述:墨家的功利观与西方功利主义虽然有相似之处,但还是存在着根本的不同。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墨家的功利观根植于代表整体性道德的“天志”,而西方功利主义的根据是基于个体的自然人性论。由这种内在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功利价值的取向、选择、判断上的一系列差异,并外在表现为整体与个体、禁欲与享乐、兼士人格与自由享乐的不同。
墨家与亚里士多德指称论思想的比较研究
作者: 关兴丽  来源: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指称论  墨家  亚里士多德 
描述:通过对墨家与亚里士多德指称论思想的比较研究,揭示出亚里士多德对语词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上下义关系的词,这正是建立三段论的基础;而墨家却很少谈论上下义关系的词,所以形成了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
墨家“推”、“效”与亚氏归谬法、演绎法的比较
作者: 许锦云  来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推"  "效"  归谬法  演绎法 
描述: 通过对墨家和亚氏所讨论的重要推理类型"推"与归谬法、"效"与演绎法的比较显明,二者既有同又有异,体现了古代中西方逻辑的相同本质和不同特点及其对后世思维偏向的影响。"推"与归谬法之同在于都设定了对
上页 1 2 3 ... 5 6 7 ... 9 10 11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