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与《管子》经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 薛柏成  来源: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墨家与《管子》经济伦理思想均体现了中国古代义利并重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墨家代表的是一种平民文化,其经济伦理思想中的义利统一、以爱生利极具普世意义,而其小农及手工业生产者思想中的空想性、落后性值得注意;《管子》
基于“三段论”和“小取”的亚里士多德和墨家逻辑的比较
作者: 武明洋  来源:浙江工业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逻辑  三段论  命题  概念  推理形式 
描述:整理和挖掘先秦逻辑学既是受到西学东渐影响的结果,也是中国逻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西学东渐之后,西方逻辑逐渐走进中国哲学的视野并引发了中国是否有逻辑的争论,而严复、胡适、梁启超等一批早期思想家对墨家学说尤其是墨家推理学说的挖掘使得中国本土逻辑的成立得到了细致的印证。逻辑除了和认识论息息相关外,还深刻的反映着我们的文化。同为逻辑,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说与墨家逻辑学说既有相同的普遍特征,又有不同的个体差异:三段论的核心在于求得命题的真假判断,而援、效、譬、侔、推构成的逻辑原则其核心在于推理的有效性,实用性。不同的逻辑任务和目的构成了不同的逻辑学说发展趋势。显而易见的是,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对于中世纪经院主义哲学及西方近代科学、哲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相较之下,秦汉时期的墨家学说则过早的湮灭在历史中。因此,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重新挖掘和界定是有必要的,这不仅是研究中西哲学根本差异的体现,更是通过重新挖掘墨家逻辑来看支撑我们继续研究和发展中国逻辑学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理解和把握中西逻辑学发展的不同规律、成因、影响及其理论结构对于重新解读中国的文化必然能提供极大的借鉴和帮助。
墨家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 张凛凛  来源:黑龙江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逻辑  亚里士多德逻辑  比较研究 
描述:产生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因此这两种逻辑学说又各具特点。两种逻辑的比较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逻辑学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名”与“词项”。这一章对“名”与“词项
墨家与古希腊科学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 任春光  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古希腊  科学思想  思维方式  比较研究 
描述:最终湮没,没能帮助中国科学长远发展。论文首先从墨家与古希腊科学思想的起源上入手,通过对历史背景、思想成因、思想特点的分析,揭示墨家与古希腊科学思想起源的共性和差异。其次,比较研究了墨家与古希腊数学思想
墨家推类学说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比较研究
作者: 张蕴  来源:西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推类  文化  墨家  亚里士多德  创新  三段论  个性差异 
描述:中国先秦逻辑以墨家辩学为代表,古希腊逻辑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为核心。基于根植于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两种逻辑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个性大相径庭。两种逻辑的比较研究,对于认识和评价中国逻辑
先秦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比较研究
作者: 葛婷  来源:东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先秦  儒家仁爱  墨家兼爱 
描述:。 本文拟就两家“爱”的思想作了比较分析,详细论述了两者的异同。如在关于人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上,皆主张爱人;在对人自身的理解上,均注重修身、践行爱人思想;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都对利人的伦理观一致肯定
墨家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兼与先秦儒家比较
作者: 李嘉庆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墨家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兼与先秦儒家比较
墨家学说与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 彭福扬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的科学思想及哲学自然观,并与古希腊科学思想和哲学自然观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并论证了在古希腊人创造西方文明的时候东方中国的墨家在科学与哲学的许多领域同样在创造着与古希腊人水平不相...
墨家辨学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比较研究
作者: 张牧童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墨家辨学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比较研究
功利主义视域下墨家与密尔伦理思想之比较
作者: 左少杰  来源:昭通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功利  功利论  正义  墨子  密尔 
描述:中国古代的墨家和近代密尔对功利论伦理学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两者分别根据自己所处的年代,创造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伦理学思想。前者的"人之所欲"有着规定性的对象,即"必需"和"实用"的东西;后者的"快乐"作为"幸福"的条件之下的对象则极为丰富,即只要是"快乐"的都是好的、善的。在道德制裁上,前者利用外在的"天鬼"观念来阐发;后者运用内在的"良心"来说明。前者的伦理出发点是"天下之利";后者的出发点乃"个人利益"。然而,在跨越几千年的时间里,两者都看到了情感在人的道德行为中的支撑作用。
上页 1 2 3 ... 6 7 8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