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比较研究
作者: 葛婷  来源:东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先秦  儒家仁爱  墨家兼爱 
描述:仁爱的启迪。 本文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把立足点放在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比较上,力图对两家爱的思想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解读,以求发掘其具有积极意义的合理内核,以此提供现代社会所呼吁的爱。
论“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 杨学梅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仁爱  兼爱  爱有差等  爱无差等 
描述:儒家相对的墨家则提出了爱不分等级、不分亲疏贵贱、不分远近的“兼爱”主张。本文在对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的提出背景、内涵、实施方法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有关儒墨两家爱人思想的研究成果
墨家的人权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评析
作者: 杨永林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人权思想  基本生存权  平等权  平民参政权 
描述:墨家代表人物出身于下层百姓 ,因而其思想最具人民性。墨家的人权观最能代表下层百姓的利益 ,其关注平民的基本生存权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权及平民中的贤人也应参与政权的主张无论在当时 ,还是对后世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与儒家异同新论
作者: 余卫国  来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儒家  思想主题  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 
描述:墨家与儒家的关系问题,是墨家思想研究中最为纠结的问题。这是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墨子》一书的思想主题、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的问题,而且更涉及到墨家对历史命运的理解或解释的问题。如果说墨家与儒家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以社会治乱为思想主题、终极关怀和出场路径的话,那么,其不同之处则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实践路径和历史命运三个方面。这是因为他们的理论视域和思维方式不同、对"礼崩乐坏"原因的理解和认识不同。所以,尽管儒墨两家"俱道尧舜",同为"显学",但由于理论视域和思维方式不同,对"礼崩乐坏"原因的理解不同,因而其价值取向不同和实现路径不同、历史命运不同。而这恰恰也正是墨家之所以为墨家,而不同于儒家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
墨家天鬼观与上帝观之异同
作者: 弓磊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天鬼  上帝  《墨子》  《圣经》 
描述:墨家天鬼与基督教上帝有着诸多异同.其相同方面主要有: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标准,不分贫富贵贱;在天人关系中以人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都强调精神上的超越性与终极性,引导信徒通过他界来世追求圆满.其相异方面主要
墨家天鬼观与《圣经》上帝观之异同
作者: 弓磊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天鬼  上帝  《墨子》  《圣经》   
描述:墨家天鬼与基督教上帝有着诸多异同。其相同方面主要有: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标准,不分贫富贵贱;在天人关系中以人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都强调精神上的超越性与终极性,引导信徒通过他界来世追求圆满。其相异方面主要
公孙龙正名原则和墨家正名原则之异同
作者: 王丽娟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公孙龙正名原则和墨家正名原则之异同
公孙龙正名原则和墨家正名原则之异同
作者: 王丽娟  来源:上海教育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公孙龙正名原则和墨家正名原则之异同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律思想的异同
作者: 苏丹  来源:商业文化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法律思想  仁爱  兼爱  重义轻利  义利统一 
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中的儒家与墨家两派法律思想比较突出。儒家主张仁爱,礼治和人治,而墨家则主张“以天为法”的“天志”法律观。尽管两派法律思想有所不同,但都对今天我们的法制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从大实践境域看道家思想及其与儒家、墨家思想的异同
作者: 徐岿然  来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大实践  道家  儒家  墨家 
描述:大实践的境域融贯可持续发展、共同发展与全面发展。重视自然、人与社会历史多维度、大时空、全方位地互动、互生,就应反对以纯粹性、本源性和绝对性的名义将自然、人与社会历史形而上学化。道家哲学所法之"自然",恰恰就是脱离人和社会历史的"非常"之"道",是没有文明与文化肉身的绝对和纯粹,是抽象的生化与超越之"一"、无何有的"无"、无法理解且不可言说的"玄"。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原始、抽象、虚拟的统一,引发出了道的绝对性和现实差异的相对性、本体论的绝对主义和认识论的相对主义之诡辩式结合。走出道的形而上学的偏颇,撷取其尊重自然成分的道家思想与儒家重做人、墨家重社会的创见在当代文化思想建设中具有现实的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