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先秦墨家的神话及其天命思想:从结构主义的视角看
-
作者:
李雷东 来源:求索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先秦 墨家 神话 天命思想 结构
-
描述:墨子是古代神话的保存者之一。《墨子》文本中的神话价值已经得到研究者的认可。从结构主义视角来看,《墨子》文本中的神话具有相似的结构,其结构与墨子的宗教思想存在共同性。对《墨子》文本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神话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四个结构单位。墨子的天命思想同样具有这样的结构特征。
-
从孔子与墨子的天命论看儒家与墨家的不同命运
-
作者:
魏义霞 来源: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墨子 天命论 比较研究 不同命运
-
描述:在先秦百家之中,儒家和墨家以天为本,孔子和墨子都恪守天命论,不仅断言人命天定,而且都积极祭天。然而,孔子与墨子所讲的天及天命论具有不同的内涵,这具体表现在上天不同的命定方式:孔子之天是先天的,墨子
-
墨家的人性伦理与其教育思想略论
-
作者:
黄庆丽 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人性伦理 教育思想
-
描述:墨家的人性伦理形成于中国传统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分化之前,“兼相爱”代表其人性伦理中情感的宗教超越性这一维度,而“交相利”表征其实用的现实功利性的另一维度。这两者纵横交织着互为补充地构成了墨家精微而复杂的人性学说,并由此引发出其教育思想中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对教育中人的动机考察等相关内容。
-
欲求与秩序:寻求在墨家思想根底的人性把握
-
作者:
冈本光生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尚同 欲求 秩序
-
描述:墨家认为,人是追求实现自己欲求的能动性的存在,秩序不否定却利用这个欲求而得以形成。於兼爱论在追求"利"的过程中,通过"利"的交换形成秩序。於尚同论在追求"义"的过程中,通过对上位者"调谐"形成秩序。於是尚同论呈现"专制主义"的外貌,可是在这样的过程之中,虽然上位者也受下位者的"规谏",下位者的"义"也不否定了。秩序肯定着各人追求欲求的行动。墨家的社会是动态的、发展的、追求进一步富裕的和谐社会。
-
从杜甫仁义思想中蕴含的墨家精髓探究其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
作者:
黎家东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上旬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从杜甫仁义思想中蕴含的墨家精髓探究其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
从杜甫仁义思想中蕴含的墨家精髓探究其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
作者:
暂无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从杜甫仁义思想中蕴含的墨家精髓探究其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
从杜甫仁义思想中蕴含的墨家精髓探究其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
作者:
黎家东 来源: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理论 杜甫仁义思想 人道主义 和谐社会
-
描述: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对儒家、墨家及其他诸子中的和谐社会理念都有所吸收。全面论述杜甫的文化精神中的墨家思想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密切关系,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墨家思想中的“公共精神”资源
-
作者:
郭金鸿 宫振胜 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公共精神 “义”
-
描述:中华民族精神从来不缺乏公共精神基因,墨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公共精神资源。其以“义”为核心,通过“兼爱、交利、正义”等道德、功利、政治途径实现的公共精神理论,呈现出科学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双重特性,而其独特的公共生活空间和劳作造就了墨家行侠仗义的救世情怀。
-
墨家思想精髓与武侠精神
-
作者:
刘志华 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思想 武侠精神
-
描述:墨家思想所提倡的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以及为天下人谋天下的初衷与倡导平等博爱、热爱和平、果敢自信、除暴安良的武侠精神,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内在联系.墨家思想精髓对武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
墨家的天人关系
-
作者:
李贤中 来源:哲学与文化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天志 主宰关系 伦理关系 师法关系 天人相合 非命
-
描述:墨家的「天」是具人格性的主宰之「天」有意志、有好惡、普遍的愛所有人類,並且是能施行賞罰的最高統治者。墨家所描述的人有理性、有自由意志、也有感通他人與天意的能力。墨家的天人關係,包括:主宰的關係、倫理關係、以及師法關係。此外,在墨家的天人關係中,天志與非命並不矛盾,而是天人相合、心志相通的一種理論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