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基督教“圣爱”与墨家“兼爱”
-
作者:
胡骏 来源: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古希腊法研究的深入,对于古希腊法对罗马法以及大陆法系形成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已经在学界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就《民法大全》的核心(即罗马私法)来看,它所表现出来的原则与精神,早在古希腊时代便已经奠定了。如比较法学者彼得·克鲁兹(Peter de Cruz)认为,罗马法走向辉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公
-
墨家兼爱与基督教博爱比较
-
作者:
汤澄涟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兼爱 天 利 博爱 圣爱
-
描述:墨家兼爱与基督教博爱比较
-
墨家辩证思维方法论
-
作者:
孙中原 来源:重庆工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辩证思维 方法论
-
描述:分析研究了墨家的辩证思维方法论。墨家提出的“同异交得”命题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律;权者“两而勿偏”,就是权衡思考的全面性;“古今异时”是一种历史进化观。墨家的辩证思维方法论,至今仍然焕发出真理的光芒,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
墨家“端”说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差别
-
作者:
李尚信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墨家“端”说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差别
-
何以为学? 何以为教?——墨家教育本体论探究
-
作者:
黄庆丽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教育哲学 本体论
-
描述:教育本体论是针对教育存在的根据而不断地发问。“何以为学”和“何以为教”是关涉教育本体的基本问题,墨家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富有个性的诠释。基于对“何以为”问题家族的解答范式展开理论探索,通过回答“何以
-
儒家、墨家、基督教“爱”之道德价值:读《中国哲学简史》
-
作者:
张梦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仁 兼爱 爱人如己 道德价值
-
描述: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广泛使用对比方法,其中对于儒家有等级区别的仁与墨家的无差别之兼爱的对比,以及中国哲学与基督教的爱人如己的道德价值对比是很值得研究的。
-
素丝作画:墨家“染”德育方法体系诠议
-
作者:
杨建兵 来源:理论月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人性欲利 染 求 利叙述
-
描述:墨家以"人性欲利,无称善恶"为设论前提构建其特色鲜明的"染"德育方法体系。墨家德育方法的特色及其与儒、道、法的区别根源于先秦诸子对"欲利"之人的不同立场与态度。墨家所标举的"廉"、"哀"德性对当下
-
墨家名辩方法与科学发展观
-
作者:
曾昭式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道家 和谐社会
-
描述:当前,党中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并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来加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理论创新意义。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正在形成,人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不同派别,如儒、墨、道都曾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理想,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则是它们共同的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因此,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某些资源依然能够为我们当今社会提供重要的启迪和借鉴。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这次笔谈,希望能够引起学界的关注,以便能进行更深入广泛的讨论。
-
论先秦墨家对古代归纳方法(逻辑)作出的贡献
-
作者:
周云之 来源:社会科学杂志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归纳方法 演绎方法 逻辑 古代 墨家 先秦 认识阶段 事物本质
-
描述:在人类的思维发展中,对简单归纳方法的应用一般是先于演绎方法的,至少也是和演绎方法同时被应用的。因为人们的认识活动一般总是由具体的感觉上升为抽象的理性,在感性认识阶段,往往只有对个别事物的具体了解
-
基督教“圣爱”与墨家“兼爱”:“爱”与“正义”关系理论的类型学考察
-
作者:
马腾 来源:中山大学法学院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一、爱与正义的问题:"宗教与法律"的桥梁宗教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伯尔曼曾在《法律与宗教》中第一章指出两者在四个方面的同质性。该书第三章《宗教中的法律》专门讨论了"爱与法律"的问题,强调两者的紧密联系。可见"爱"是宗教与法律关系问题的一个媒介。于是,在"宗教中的法律"或是"法律的宗教因素"这一范畴中,宗教与法律的关系典型地体现为爱与正义的关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