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伍非百对《墨经》知识论的研究
-
作者:
卢芸蓉 来源:思想战线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知识论 三个问题 墨经 客观事物 所知 知识输入 客观条件 感性认识 接触 相结合
-
描述:"何者为知"、"云何有知"、"所知为何"这三个问题,一直是知识论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伍非百看来,《墨经》中对"知"范畴涵义的阐释则恰好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即:何者为知?曰:材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云何有知?曰:闻、说、亲。所知谓何?曰:名、实、合、为。也就是说,《墨经》中对
-
论沈有鼎对《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
-
作者:
陈转青 来源: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沈有鼎 辩 名 辞 说
-
描述:沈有鼎对的评价是极高的.他著的对进行了完整和系统的研究.本文试从"辩"、"名"、"辞"、"说"四方面对沈有鼎关于逻辑思想研究来探讨沈有鼎对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
论《墨经》的故、理、类对推论的作用
-
作者:
张忠义 孔祥敏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故 理 类 《墨经》 推论
-
描述:《墨经》提出了故、理、类三个基本逻辑概念,这是推理或论证的三个基本成分,有了三者就必然推出新的命题。故的含义是原因和根据,又是《墨经》逻辑学中立辞的前提和依据。理是规律、道理、法则。理、道、法和效在墨家著作中可以互相解释。三表和止是效式推论的明晰规范的论式之一。本文重点分析了类同和类异与侔式推论的内在规律。并认为是而不然应属于非形式逻辑范畴,是世界观的逻辑。
-
墨子节俭思想对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启示
-
作者:
张小红 刘珊萍 来源:青年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节俭 高校 建设
-
描述:墨子的节俭消费观日益显示其现代价值,针对当今社会高校新校区建设出现的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的现象,吸取墨家的文化精髓,运用墨家的节俭思想提出其在新校建设过程当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合理的引导,并提出如何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实施节俭原则。
-
试论(墨经》认识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
作者:
王福岗 来源:中医药研究杂志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经 认识论 逻辑学 中医基础理论 形成影响
-
描述:通过对《墨经》认识论特点的分析,认为其认识论内容是我国古代逻辑学基础,对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的系统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深入研究墨家认识论,对于准确理解和掌握《内经》及中医学基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墨子伦理思想对医患冲突的启示
-
作者:
谢倩玉 来源:学周刊(上旬)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医患冲突 兼相爱 交相利
-
描述:当代医患冲突现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尤为突出。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思想,不但与传统的医道精神契合,而且针对医疗市场化中的医患冲突现象具有实际的操作价值。本文由"兼相爱""义相利"伦理思想入手,探寻墨子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医患冲突现象的启示。
-
墨子德育思想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
作者:
雷月荣 来源:速读(上旬)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德育思想 学校德育 启示
-
描述:墨子思想,尤其是其德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有很大启发。本文在对墨子德育思想的研究基础之上,得出三个方面的启示:德育目标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结合、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法综合化。
-
墨子思想对中职德育实践的启示
-
作者:
高俊 来源: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思想 中职 德育实践
-
描述:墨子是先秦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墨子重视通过实践培养"兼士"的观念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同样对中职德育实践教育的开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
墨子思想对大学文化的启迪
-
作者:
刘扬 来源:文教资料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子思想 大学文化
-
描述:墨子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这其中的大部分主张不仅对当时社会及人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创建优秀的大学文化具有借鉴价值。由墨子思想中汲取智慧以创建平等兼爱、实践求知、缜思善辩的大学文化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科学务实的精神有积极意义。
-
荀子对墨子思想的接受与超越
-
作者:
黄建聪 来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先秦诸子 墨子 荀子 思想
-
描述:荀子对墨子思想体系中"尚贤"、"节用"、"修身"、"非攻"、"救守"思想都有接受与传承,对墨子"非乐"、"天志"思想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荀子通过对墨子思想的接受与抨击,完善了其儒学思想,并成为战国末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