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用伦理的逻辑化诠释:墨辩学派的伦理特质研究
作者: 田智忠  来源:思想与文化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辩学  墨家思想  伦理思想  逻辑化  伦理特质  诠释  兼爱  公孙龙  功用  爱人 
描述:通常认为,《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即所谓墨辩)为墨家后期的作品,属于科学、逻辑学和论辩学之作。如谭戒甫即强调,墨辩六篇充其量只能算是"术",而
诠释学看墨辩研究的逻辑学范式
作者: 程仲棠  来源:学术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辩研究的逻辑学范式  逻辑学  诠释学  过度诠释 
描述:本文从诠释学的视角对墨辩研究的逻辑学范式(简称“逻辑学范式”)进行了描述,揭示 了中国的过度诠释传统与逻辑学范式的联系,评述了逻辑学范式的创立者和支持者从梁启超、胡适到现代 派包括数理逻辑学家对墨辩的过度诠释,并分析了沈有鼎后期对逻辑学范式所进行的反思。
一九三○年台湾儒学、墨学论战之思维与诠释
作者: 翁聖峰  来源:台北师院语文教育学系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儒学墨学论战  台湾传统思想  台湾儒墨论战  連雅堂  张纯甫 
描述:儒学墨学论战与非孝论、乡土文学是日治时期台湾反传统思维的一环,各不同文化層面都可發現新 舊並呈的现象,衝擊既有的文化體制。無論是在台湾或中國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重新主估,儒學、墨學論 戰可視爲傳統文人對新文化挑戰的一種回映。日治時期儒墨論述對墨學有批判者,有支持者,亦有调和論者;调和論者認爲在東洋文化衝擊的纷爭時代,更该打破“獨尊儒學”的窠臼才能截長補短,提昇社會的思想文化;墨學批判者,主張“西學東渐之今日”宜堅守固有的儒膛,二派對學問優先次序的主張不同, 而墨學“兼愛”與儒學“仁學”的差異性更是他们討論的重心。日治時期的台湾在日本化、现代化的强大 壓力之下,知識分子無不苦思因應之道,傳統文人也不例外,由於著眼點不同,對墨學發展出现很大的歧见,反對派力主傳統儒學,並痛斥墨學,而支持派則主張“儒墨並尊”才足以因應時代的需要,1930年儒 學墨學論戰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激盪出来的,藉此詮释可深化台湾傳統思想的不同面向,建構更爲多元的台湾文化研究。
《墨经》数学概念的定义方式对刘徽的影响
作者: 燕学敏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经>  "名"  逻辑学  传统数学  刘徽 
描述:是"世界最古名学之书".墨家深刻研究了"名"的本质、分类和定义,这些构成了墨家逻辑学之概念论.据此,墨家开历史之先河,对数学概念进行了准确而严密的定义.着重剖析了墨家的定义方式对后世中算家,特别是刘徽界定数学概念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在中国传统数学和世界逻辑史上的重要地位.
墨辩逻辑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作者: 张晓光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辩  思维方式  逻辑 
描述:作者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角度阐述了墨辩逻辑的“取当求胜”的本质特征。以此论述了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决定了中国古代逻辑与西方传统逻辑的不同风貌
墨辩逻辑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作者: 张晓光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逻辑)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墨辩逻辑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墨经》所呈现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作者: 赵继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墨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不仅在内容上表述了墨家学派的知识成果,而且突出地表现出对思维方式研究的致思倾向;不仅对辩说的形式作了理论概括,而且提供了大量的辩说应用模式,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墨子管理思想的当代现实意义
作者: 谢鹏  来源:经营管理者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管理思想  固本用财  节用节俭  相交利  尚贤任能 
描述:文章从墨子固本用财、节用节俭、相交利、尚贤任能几个方面来论述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和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从而使墨子宝贵的管理思想精髓能够在当今现实中得以传承借鉴与实践应用。
墨子军事体育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 王京龙  来源:管子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军事体育  教育思想 
描述:墨子思想为代表的技能教育思想是先秦诸子教育思想中的别类,尤以军事体育教育见长.尤其对于技能训练和器械创制在军事竞技理论认识与实践运用,体现着显明的科技制胜意识,在中国古代的竞技意识当中闪耀着异样
浅析墨子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 陈雪 刘洋  来源:东方企业文化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非攻  尚贤 
描述:以及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借鉴墨子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可以实现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人才充分利用、国家繁荣强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