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非命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作者:
王烨 来源: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非命论 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
描述: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非命"思想和"自强"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墨子"非革命"的思想,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
墨子思想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
作者:
陈紫燕 张丽艳 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非攻 和谐社会
-
描述:墨子在政治上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失范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救世方略,其宗旨是实现社会和谐。墨子思想蕴含着人世间广博
-
墨子的技艺教育思想与先秦两种教育
-
作者:
彭干梓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先秦 技艺教育 儒家 百工 士
-
描述:先秦墨家代表手工业的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一度显赫非常,成为与儒家并列而对抗的政治教育集团和学派.在儒家理论体系中,"士"的教育与百工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墨家传授劳动技术的内容,大多上升为经验科技的形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早成果,为古代技艺教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
墨子与亚里士多德科学教育思想比较
-
作者:
佟雅囡 王静茹 崔建 来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亚里士多德 科学教育思想
-
描述:墨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重视科学教育的代表。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尤其对科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他们的科学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对于我们研究中西方科学教育的差别与不同,探索科学教育发展的规律,促进今天的科学教育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
墨子的技艺教育思想与先秦两种教育
-
作者:
彭干梓 来源:职教论坛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先秦 两种教育 思想
-
描述:先秦墨家代表手工业的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一度显赫非常。成为与儒家并列而对抗的政治教育集团和学派。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士”的教育与百工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墨子》中记载了墨家传授劳动技术的内容,大多
-
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
作者:
艾雯静 张宗新 来源:管子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
-
描述: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战国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提出了其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他提倡普遍平等的、实用的、专业的教育,注重实践和创新,强调道德和环境的重要性,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都有着积极地借鉴意义.
-
基于人文精神对墨子音乐思想的重新认识
-
作者:
暂无 来源:学术理论与探索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墨子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之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创建了与儒家学派相对立的墨家学派,成为“显学”。墨子思想学说主要集中在墨家的经典之作《墨子》一书中。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
-
墨子社会组织思想与家族制企业文化转型
-
作者:
刘晨之 来源:管子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社会组织思想 家族制企业 文化转型
-
描述:墨子思想以其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可以为我们解决家族制企业面临的文化困境提供有益的借鉴。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兼爱"思想应成为家族制企业文化转型的核心价值目标;"尚贤"是家族制企业文化转型的重要立足点;另外,墨子思想及其本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是管理者自我完善的楷模。
-
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启示
-
作者:
刘凤存 来源: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 启示
-
描述:早在两千多年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就开始重视职业教育,显现出有别于孔子教育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不论从教育宗旨、培养目标、价值取向,还是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对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变革,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启示意义,值得深入学习、研究和借鉴。
-
柏拉图与墨子文艺思想之比较:从“乌托邦”谈起
-
作者:
李占伟 原方 来源: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柏拉图 墨子 乌托邦 审美 功利
-
描述:处于轴心时代的柏拉图与墨子,可以说分别是中西方乌托邦思想的肇始者。虽然二者处于不同的立场,但都是以功利性为出发点服务其政治目的的,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诸如乌托邦、爱的颂歌等较为相似的思想。本文试图通过两者的比较,管窥中西艺术审美与功利关系在历史纬度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