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的思想与墨者集团
-
作者:
楊向奎 来源:文史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家 君子 庄子天下篇 功利主义 吕氏春秋 思想 孔子 战国 集团
-
描述:(一)墨子的身世关于墨子的国别和年代全曾经有过爭論,他的原籍是宋国人,后来長时期住在魯国。宋国有墨台氏,通志氏族略引文和姓纂曾经说: 墨氏……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战国时,宋人墨翟著书号墨子。这一种说法很有道理,一直到南北朝时还有姓墨台者。史記殷本纪记載殷后有目夷氏,广韵“夷”字
-
墨子与孟子、庄子“天”的思想比较
-
作者:
李强 来源:现代妇女(理论前沿)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孟子 庄子 墨子
-
描述:孟子、庄子和墨予分别作为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的代表,由于各家思想宗旨的差异,他们的天人观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从孟子的“道德之天”、庄子的“自然之天”和墨子的“意志之天”的不同之处,也可以看到他们彼此学说的中心所在。
-
《墨子》与《吕氏春秋》政治思想比较
-
作者:
刘辉 来源:湖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吕氏春秋》 政治思想 比较
-
描述:《墨子》与《吕氏春秋》政治思想比较
-
墨子君子思想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研究
-
作者:
李长泰 夏金星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君子思想 职业教育 价值取向
-
描述:墨子的君子之道包含了重要的职业教育观念,主要包括:职业兴起的内在动力是兴人民之利,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智术百工,职业兴起的关键步骤是尚贤举士,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尚同国治。墨子代表下层劳动人民,其思想只停留在下层群众中间而没有得到上层的认可与推行,其职业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
-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谈墨子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
-
作者:
王洪亮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教育思想 “兼爱” “兼士” 功利主义
-
描述:平民出身的墨翟,从“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出发。提出通过教育培养“兼士”“贤士”.达到“兴利除害”的目的;提出了“素丝说”的人性假设;明确了“厚乎德性”“博乎道术”的人才标准;强调了重实用、轻文饰,重自然科学、轻“礼”“乐”之教的内容体系。
-
论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
-
作者:
李强 来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功利主义 兼爱 节用
-
描述:墨子认为义犹利也,道德原则和功利原则应该一致,基于此点他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墨子又提倡节用,对统治阶级提出了要求,认为他们应该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而强本节用。在这里,兼爱和节用都体现了墨子思想中丰富的功利主义思想。
-
墨子功利主义思想探析
-
作者:
李强 来源:戏剧之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功利主义 非儒 墨子
-
描述:墨子提倡"非儒、兼爱",认为儒家的"差等之爱"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也是"乱何自起"的原因,他主张的"兼相爱,交相利"就可以避免以上问题,可以给国家的发展带来益处,给百姓生活以真正的实利。墨子"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利",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墨子的思想中具备了一定的功利主义思想。
-
墨子功利主义思想探析
-
作者:
马云志 李少惠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义利 利他主义 宗教精神 动机与效果
-
描述: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独具特色,它追求义利合一,提倡利他主义,富具宗教精神,主张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内容丰富多彩。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孔子与墨子的功利思想比较
-
作者:
许宁宁 来源: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墨子 功利思想
-
描述:焉以自好",故思想"殊途",天下"百虑"论说不休,争鸣不已。在此天下无道,以力称雄,交相言利的乱世,功利问题自是各家争论的焦点所在。本文分别以孔子、墨子为例,着重对儒家、墨家的功利思想做了一番简要比较,就是希望能够以小见大,管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概貌。
-
孔子与墨子的丧葬思想比较
-
作者:
徐峰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墨子 丧葬思想 对立
-
描述:孔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礼的“仁爱”有差、“尊卑”有别的制度,而墨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利的“兼爱”无差、“尊卑”无别的制度.由于二者所处时代性的差别,虽然在一些丧葬的具体问题上有相近的观点,但其丧葬思想的根本点是不同的,在“利”与“礼”、“仁”与“兼”两个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了这种思想上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