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宣扬“非攻” 颠覆“兼爱”:浅论《墨攻》的形式与风格
-
作者:
李剑 来源:电影文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非攻 墨家思想 故事线 中国传统哲学 和平思想 梁国 影片 因果关系 母题
-
描述:《墨攻》与近年来屡屡成为市场焦点的那些古装动作片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在影片的主题上,导演选择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获取灵感,通过一个守城的故事来呈现先秦时期以“兼爱”和“非攻”等主张闻名的墨家思想。
-
宣扬“非攻” 颠覆“兼爱”——浅论《墨攻》的形式与风格
-
作者:
李剑 来源:电影文学 上半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非攻 墨家思想 故事线 中国传统哲学 和平思想 梁国 影片 因果关系 母题
-
描述:《墨攻》与近年来屡屡成为市场焦点的那些古装动作片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在影片的主题上,导演选择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获取灵感,通过一个守城的故事来呈现先秦时期以“兼爱”和“非攻”等主张闻名的墨家思想。
-
胡耀坤: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
作者:
吴淡初 来源:华人时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独善其身 兼爱 兼济天下 企业家
-
描述:古人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香港著名企业家胡耀坤先生的奋斗经历,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在开平,胡耀坤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改革开放以来,他是最早回乡捐巨款办公益事业的带头人。他投资1500万美元创办开平兴时年服装有限公司,带动了开平工业发展,荣获省外来投资者
-
尊天立教 兼爱世人——论墨翟的宗教理念
-
作者:
张立新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宗教 贵义 兼爱
-
描述: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惟一把"爱"与"义"的人道精神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的思想家。尊天立教、兼爱世人是墨子学说的灵魂。墨子理解意识中那个具有正义属性并平等地兼爱世人的神明,被设定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由此
-
“兼爱”与“仁爱”、“博爱”:论墨家“兼爱”伦理的现代文化价值
-
作者:
胡激 来源:苏州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兼爱 仁爱 博爱
-
描述:的“爱人”则是为人的利益。以“天志”形式表现出来的墨家“兼爱”伦理与基督教伦理有一致性,因为它们在形式上都具有凌驾于一切人的利益之上的超越性。如果说市场经济事实上为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有形
-
论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之不同
-
作者:
李照照 来源:青年与社会(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仁爱 兼爱
-
描述:儒墨作为先秦之两大派别,以孔盂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都主张爱人,强调爱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儒家的“仁爱”是差等之爱,而墨家的“兼爱”则强调平等,二者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尽管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
论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之不同
-
作者:
李照照 来源:青年与社会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仁爱 兼爱
-
描述:儒墨作为先秦之两大派别,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都主张爱人,强调爱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儒家的“仁爱”是差等之爱,而墨家的“兼爱”则强调平等,二者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尽管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
墨家兼爱理想的当代阐释
-
作者:
孙慧明 来源:平顶山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爱的能力 爱的行为 爱的实现路径 爱的境界
-
描述:秦汉以后,儒术独尊,墨家兼爱理想在儒者的非难声中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在市场经济盛行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利而不相爱,冲突与矛盾加剧,人类社会面临爱的危机。墨家兼爱理想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同类的尊重
-
墨家兼爱理想及其现代转换
-
作者:
杨卫军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兼爱 爱的危机
-
描述:秦汉以后,儒术独尊,墨家兼爱理想在世人的非难声中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人类社会面临爱的困惑和危机。墨家兼爱理想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同类的尊重和认同,是人类理性的直接表现,会对陷入困境中
-
差等与平等: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之比较
-
作者:
骆毅 来源: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差等 平等
-
描述:儒家和墨家都主张爱人,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二者有着质的不同。儒家“仁爱”强调“差等”,而墨家“兼爱”则强调“平等”。“差等”说顺遂人之常情,切合以家族为本位的血缘宗法制社会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