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论内涵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
-
作者:
易帅宇 来源:青年时代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 启示
-
描述:墨子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消除等级厉害观念,实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无差别的平等互爱,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义”和“利”的和谐,使人们远离“道德沙漠”。本文之所以展开对于墨子思想的研究,就是为了在墨子理论中找寻对于现代社会道德伦理构建具有启示意义的思想。
-
“让世界充满爱”--试析墨子兼爱思想的当下价值
-
作者:
金文恺 来源:神州(下旬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让世界充满爱”--试析墨子兼爱思想的当下价值
-
“让世界充满爱”:试析墨子兼爱思想的当下价值
-
作者:
金文恺 来源:神州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让世界充满爱》 兼爱思想 价值 墨子
-
描述: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已在华夏大地传唱了20多年: 想起来是那么遥远,仿佛都已是从前,那不曾扑灭的梦幻,依然隐藏在心间:是谁在默默的呼唤.激起了心中的波澜? 这首《让世界充满爱》在呼唤人类之相爱的渴望之时,感动了无数人;它还哲理般地宣示“失去理解和信赖,一切都将不存在”的道理。
-
论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论涵摄及其当代价值
-
作者:
吕海滨 来源:求索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墨子兼爱思想 先秦文化
-
描述:"兼爱"思想是墨子的核心思想,其它思想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同于孔子的"仁爱"学说,主张人与人之间"爱无差等"、普遍的爱、平等的爱、无差别的爱,但墨子的"兼爱"并不是不分善恶的爱
-
对等互报:墨子兼爱伦理的价值准则与现代意义
-
作者:
刘刚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对等互报 现代意义
-
描述:对等互报是墨子兼爱伦理思想的价值准则与动力机制。首先,墨子对当时所处社会的现实矛盾与冲突作了两个层次的区分:社会失序属于政治学范畴,道德沦丧属于伦理学领域,而它们都与恶性循环的回报方式密切相关。其次
-
墨子兼爱思想的罪犯改造价值与意义
-
作者:
白焕然 来源:中国监狱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罪犯 不相爱 交相别 兼相爱 墨子兼爱
-
描述:罪犯是这个社会上不和谐的音符,他们走进了高墙和电网聚拢下的天地。不相爱是罪犯犯罪之根源,交相别是罪犯改造之大碍,兼相爱是罪犯改造之根本,墨子的兼爱,就是把自己的爱洒向一切众生,当然也包括罪犯,正所谓洒向人间都是爱。墨子的兼爱思想对教育改造罪犯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
谈墨子兼爱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价值
-
作者:
顾伟新 徐婷 来源:大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伦理基础 应用和谐
-
描述:墨子的兼爱互利思想体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兼爱是一种道德,是一种理想.兼爱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道德的作用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本文分析了兼爱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价值,并提出了如何将其应用于和谐社会的一些看法.
-
论墨子“尚贤”、“尚同”用人观及其现代价值
-
作者:
马宁奇 来源:青海社会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尚贤” “尚同” 用人观
-
描述:"尚贤"和"尚同"是墨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选贤"、"用贤"是"尚贤"、"尚同"思想的核心,其以"才"、"德"、"劳"、"功"为尺度,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坚持"贤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
-
墨子思想在构建和谐高校中的价值思考——以“兼爱”“节用”和“非命”为例
-
作者:
何艳 马立智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思想 和谐高校 价值
-
描述:墨子思想当中的“兼爱”伦理因其对等互报的原则和赏善罚恶的机制,有助于建立高校和谐的人际关系,“节用”的经济思想因其在消除差距、维护普通平民利益的作用而突显了其对高校当下的消费模式的警示和榜样价值,“非命”思想的当代内涵对于帮助我国高校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来树立积极向上的信仰体系也是颇有益处。
-
兼爱天下 德技双馨:基于“双师素质”视角探析墨子教育思想及启示
-
作者:
胡恩保 来源:生活教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双师素质 墨子
-
描述:本文从“双师素质”视角分析了先秦教育思想家墨子及其教育思想,认为墨子兼爱天下,德技双馨,符合当今高职院校倡导的教师应具备的“双师素质”价值指向。提出从树立墨子榜样、借鉴墨子“兼爱”教育理想、吸收墨子教学智慧和突出“德高为师,技强为范”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