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的兼爱学说与现代社会公德的确立
-
作者:
张斌峰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墨子的兼爱学说与现代社会公德的确立
-
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
-
作者:
张一强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现代意义
-
描述:在中华文化创制的轴心时代,墨子鲜明的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不遗余力的鼓吹并履践其“兼爱”哲学。在先秦诸子中,墨子的墨学可谓气势磅礴、不同凡响,成为与孔子的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然而
-
“兼爱”与“博爱”:浅谈墨子思想中闪烁着的天主教精神
-
作者:
马达钦 来源:中国天主教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天主教 精神 子思 博爱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 中国历史
-
描述:若问我诸子百家中更喜欢哪一位,或哪一种思想,我想我更喜欢墨子。墨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兼行动者,而墨子所创立的墨学,更可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真正深刻的思想、一种无比宽广的襟怀、一种积
-
墨子兼爱
-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小天使(语数英初二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原文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
兼爱的墨子
-
作者:
海佛 来源:创作评谭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孔子 墨学 古中国 秦始皇 儒学 哲学家 杨朱 孔乙己
-
描述:一去年秋天,黄淮地区大雨。大雨过后,天晴了,我坐火车从徐州到了北二百里地的滕州,去了墨子的故乡。下了火车,走出车站,到了滕州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铜色的、巨大的墨子塑像。我以为,墨子比孔子还伟大。在古中国,除了帝王之外,还有谁比孔子伟大?
-
对等互报:墨子兼爱伦理的价值准则与现代意义
-
作者:
刘刚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对等互报 现代意义
-
描述:的实践品格,要求墨子必须阐明兼爱原则在对等互报运行机制下,如何解决实然与应然怎样统一的实践难题,为此,墨子赋予了兼爱伦理以功利、他律、公义和普遍性多重特征。重温墨子的这些思想,对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如何建起客观、平等、公正和现代社会关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
墨子“兼爱”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启示
-
作者:
陈旭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和谐社会 现代启示
-
描述:,缺少精神支撑,未能与时俱进,这是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尽力规避的。同时,墨子“兼爱”思想的积极启示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协调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社会公共道德体系建设;有利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弘扬;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更有助于人们由“兼爱”到“间爱”思想观念的转变,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
兼爱 非攻 节俭:解读墨家的人文精神
-
作者:
张立文 来源:石油政工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人文精神 墨家学派 兼爱 非攻 解读 节俭 现实社会 中华民族精神
-
描述: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学的品格,以兼相爱、交相利为圣王之道,以圣王之道为标准,衡量现实社会各层面形形色色的冲突,提出化解社会冲突的主张和措施,并在非儒中表现其主张的合理性,从一个层面体现了时代精神,表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
-
兼爱非攻节俭 解读墨家的人文精神
-
作者:
张立文 来源:文化市场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人文精神 节俭 非攻 兼爱 墨家 解读 现实社会 社会冲突
-
描述:墨学的品格,以兼相爱、交相利为圣王之道,以圣王之道为标准.衡量现实社会各层面形形色色的冲突,提出化解社会冲突的主张和措施,并在非儒中表现其主张的合理性,从一个层面体现了时代精神,表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
-
由墨家兼爱的现实关怀走向超个人的专业精神 简题:墨家兼爱的专业精神
-
作者:
萧宏恩 来源:学校卫生护理杂志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小我 大我 超个人 兼爱 专业 职业 专业精神
-
描述:關懷,也正是走向超個人的社會實踐。那麼,既然專業以及專業落實於社會的職業是為社會生活最為重要之部分;由墨家兼愛的現實關懷培育專業人的專業責任也就自然順理成章了。個人愈是投入專業,則愈為投入互惠互利之社會結構的建構,愈顯現小我在大我之內的角色及作用,即是走向超個人的專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