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贵和”与“尚同”:孔、墨和谐思想比较
-
作者:
孙卓彩 来源:枣庄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贵和 尚同 和谐
-
描述:孔子以克己复礼和中庸之道为内容的贵和思想与墨子以兼爱、尚贤为前提的尚同思想,虽然立论的角度和实现的途径不同,但都找着眼于对当时人际关系的调节和整合,共同指向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若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为用,对当今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现代意义的和谐社会,将会发挥更大的参考作用和借鉴价值。
-
矛盾理想和道德——墨子兼爱辩及墨子悲辛论
-
作者:
吴桂美 来源:平原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道德自觉 悲辛
-
描述:许多学者认为兼爱是墨子站在当时平民阶级或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种不含有阶级,而讲究平等、无远近、无尊卑、无差等的爱。本文以为这只是看到了墨学思想的表象,是对墨学的一种理解偏差,兼爱是一个矛盾的理想
-
墨子“尚同”论辨析:以梁郭之辩为切入
-
作者:
马腾 来源:广东法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尚同 民约论 专制
-
描述:墨家所代表的“农与工肆之人”要求改变春秋战国之际纷乱的局面而走向一统,因而提出“尚同”,在政治层面上要求一个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作为新统一秩序的象征。梁启超和郭沫若曾就墨子这一思想是否为民约论各持己见
-
儒家与墨家的尚贤思想
-
作者:
邵长婕 张西锋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尚贤思想 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 尚贤使能 重要性 孔子 必要性 儒家 孟子 治理国家
-
描述:儒墨两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相互对立,但均肯定了"尚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而治天下,墨子同样提出"尚贤为政之本也",孟子也提出了"尊贤使能"的思想。在论述"举贤"方面,墨子似乎走得更远。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非常激烈
-
墨家「兼爱」的法价值诠释
-
作者:
马腾 来源:中山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兼爱 正义 平等 权利
-
描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亦“祖述尧舜”,而法“夏禹之道”,自创墨家学说。以“三表”为证,墨学具有纵向渊源与横向渊源,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实践精神与功利主义。墨学之本在于“兼爱”,其逻辑脉络乃是
-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
作者:
秦姗姗 孙怡 来源:金田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文化遗传 和谐社会
-
描述:作者简介:秦姗姗(1988—),女,河北保定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 孙怡(1987—),男,湖北黄冈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逻辑学专业
-
墨子兼爱主义的研究
-
作者:
何辩章 来源:群言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墨子兼爱主义的研究
-
墨子尚贤学说之研究
-
作者:
吴丰年 来源:岭东通识教育研究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子学说 尚贤
-
描述: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来消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虽是农与工肆之人,只要有能力就任用他
们,使民间奇才杰士均能发挥他们的才干,以成就天下的大利。在战国初期,墨
子能突破传统,首倡尚贤学说,实是观念
-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
作者:
徐贵圆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兼相爱 交相利 尚同 非攻
-
描述:。“兼爱”思想作为墨学的核心思想,首先强调的是爱无等差,这与孔子所倡导的有差等之爱不同,墨子认为人对人的爱不应该有亲疏薄厚的差别,而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之上的平等之爱,为了实现“兼爱”思想,墨子提出
-
先秦尚贤观念变迁研究
-
作者:
王少林 来源:苏州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贤 尚贤 禅让 受命说 王位继承法
-
描述:尚贤观念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观念,其源根基于远古以来的政治实践和观念传统,并对政治权力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西周政治运作中的“以世论贤”机制对春秋战国诸子尚贤观念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而诸子尚贤思想的差异正是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动的背景下,基于不同的视角和方向的考虑,才在共性的普遍背景下,表现出各自的个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本着实事求是、踏实认真的精神,依据民族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等的相关文献,认真分析了尚贤观念的整体源流,考察了尚贤观念的起源,在早期运作中的表现,在西周时代与受命说、王位继承法、世族政治之间的关系,并对春秋战国社会大变动下的尚贤观念的新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辨别了诸子尚贤观念的共性及差异。尚贤观念作为先秦时期社会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对先秦政治及之后的社会政治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