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争彼也。”——墨家论“辩”的定义和有效条件
作者: 赵平  来源:思维与智慧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有效条件  论辩  墨家  言语行为  相对主义  命题  科学定义  先秦时代  墨经  先秦诸子 
描述:先秦时代,诸子蜂起,论辩成风。论辩是一种促进知识批判增长的言语行为。然而,孔子“崇仁恶佞”.从道德上否定论辩;孟子“好辩”,却宣称出于“不得已”;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怀疑“论辩”的可能;名家之流如公孙龙辈“饰人之心,(?)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将论辩蜕化为诡辩。在先秦诸子中,给“辩”下了科学定义并规定其有效条件的正是《墨经》。《经下》:辩,争彼也。辩胜当也。《经说下》:辩: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当若犬。《经下》:彼,不可两也。《经说下》:彼:兕、牛.(豸区)非牛,两也,无以非也。(从高亨校)。理解《墨经》“辩”的定义的关键在于一个
墨家的“止”“擢”与亚氏归纳法、例证法之比较
作者: 许锦云  来源:学习论坛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止”  “擢”  归纳法  例证法 
描述:墨家的“止”和亚氏的归纳法都讨论了枚举归纳推理的步骤、本质,但其论式的复杂程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归纳本质的认识程度及作用不同。“擢”与例证法都是集类比、归纳和演绎于一体的推论方法,都突出了对典型事例的详细说明和运用,但其推理必然性的依据和侧重点不同。
墨家的传《诗》版本与《诗》学观念——兼论战国《诗》学系统
作者: 郑杰文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墨家的传《诗》版本与《诗》学观念——兼论战国《诗》学系统
墨家非命思想对于战国思想史以及中国思想史的作用
作者: 吉永慎二郎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非命思想  王权交替  禅让  起义 
描述:非命思想的核心意义就是在为殷周革命或者夏殷周革命理论作诠释的新的王权交代论。以齐侯为开头的诸侯称王是根据墨家的非命型王权交代论进行的。儒家将这个尚贤型王权交代论叫做“禅”或者“禅让”。孟子革命论承认
《墨子·经说上》中“湿故”的考释——墨家法律逻辑的重构
作者: 周兴生  来源:唐都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墨子.经说上》  法律逻辑  故实  重构 
描述:墨家法律逻辑重构中存在一些疑难之处,疑难的核心在于,《墨子》一书中关于墨家法令绎结程序的记载含有背离墨家理论系统之处,此即“湿故”概念。对《国语.周语》等涉及法令运用程序的典籍的考据显示,“湿故”是因“实故”之讹造成的衍乱。此讹误的辨析与清除使《墨子.经说上》包含的法律逻辑的系统性得以重现。
从《礼记·乐记》看儒家的乐论——兼论墨家之“非乐”
作者: 杨雅丽  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礼记·乐记》  察乐知政  乐教  礼乐  墨家  非乐 
描述:井然有序之特征 ,故礼作用于社会是别异 ,乐作用于社会是和同 ;乐有“移风易俗”、弘扬美善道德之作用 ,故儒家注重乐的社会功能 ,提倡乐教。墨家“非乐” ,是出于对社会现实、民众疾苦的关怀和对腐朽统治者的批判 ,有历史的合理性 ,但墨家又滑向了“矫枉过正”之极端
墨家辩学的“有效性”思想——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维度
作者: 张斌峰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辩学  语用学  语用逻辑  恰当性  真实性 
描述:从语用与语用逻辑的视角来看,墨家辩学不仅是“求真”的工具,而且也是“求当”的工具,墨家辩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综合性、多样性统一的范畴,它覆盖了“语用逻辑”的“有效性”领域,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认识到
从辨“名”看前期墨家散文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作者: 郭桥  来源:平顶山师专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名  语义  名实关系  分类  前期墨家散文  批判性思维 
描述:前期墨家对“名”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语义分析、名实关系考辨和名之分类三个方面。其中 ,名实关系的考辨涉及以名举实、以实正名、名实统一三个层面。这些内容彼此相关、密切联系 ,构成墨家名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
《水浒传》与中国绿林文化──兼谈墨家思想对绿林文化的影响
作者: 宁稼雨  来源:文学遗产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俗文化  《水浒传》  墨家思想  “儒道互补”  两种文化  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描述:如果把中国文化分成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部分,恐怕不会有多少人反对;但如果要用“儒墨互补”来对这两种文化的并存进行解释的话,那疑惑或反对者则会大有人在。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目光放在问题的主导方面,甚至在一种惯性的作用下,用对问题主导方面的认识,来取代对其他方面的认识。用“儒道互补”的观点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确有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功效。但如果说它能包罗万象,则不免有失严密了。
墨家的死亡观——兼及墨、儒、道死亡观之区别
作者: 郑晓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死亡观  非命定义 
描述:墨家对死亡问题的探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宝贵遗产。它采取了一种实用的经验主义方法,重在对死进行效用性的实际考察。墨学虽倡导人们对死取纯理智的态度,但与时下许多论者的看法不同,墨家充分注意到死亡过程中人的情感问题。墨家特别反对人在生死问题上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推崇一种积极有为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