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浅析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之启示
-
作者:
李红敏 来源:才智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相爱 交相利”管理 当代启示
-
描述:"兼相爱、交相利"学说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墨家学派区别于先秦其他学派的根本标志,惟兼爱交利,是以追求贤能政治,爱利万民,假天行道;惟治国安民,是以发展生产,反对奢侈,节用节俭;墨子的管理主张,是针对时弊而发,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以及较强的时代感,对今天管理科学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对企业管理提升作用的探讨
-
作者:
洪珊珊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管理提升,文化先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浅析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境界及其当代启示
-
作者:
马知辰 来源:青春岁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仁爱 兼爱 儒家 墨家
-
描述:先秦社会生产力条件低下,所以人们的认识很有限。但是出身微贱的墨子接触下层却较多,身体力行在生产实践中提炼、丰富、完整认识过程,所以它的"兼爱"思想就超前于孔子。儒家所强调的仁爱只是建立在情的基础之上
-
“兼相爱”与“交相利”的内在统一——简论墨子的思想
-
作者:
李文奎 来源: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家学说 兼相爱 交相利 内在统一
-
描述: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著作《墨子》记述了他周游列国,宣传墨家思想和主张,人人要相爱相利,社会要避免战争。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即大家都象爱自己一样爱别人,人不分贵贱
-
兼相爱,交相利——略论墨子经济思想的核心
-
作者:
盖明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经济 兼相爱 交相利
-
描述: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其经济思想有独到之处。墨子思想的出发点在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目的在于解除当时小生产者的痛苦。墨子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本文从“兼”入手,论述了“利”、“义”、“别”等墨子思想的观念,以使读者对墨子经济思想的核心有较全面的认识。
-
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墨家智慧——对墨家“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的当代解读
-
作者:
黄寅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全球生态 可持续发展 墨家 兼爱
-
描述: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古代墨家的相关智慧对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颇具现实性的思路。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不仅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构建“兼爱”共同体的总体范式,而且其“志功合一”、“爱无差等”、“取其大者”的思想还为全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现路径。
-
对墨子"兼相爱"与"交相利"的关系探析
-
作者:
甄春霞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相爱 交相利 二者关系
-
描述:本文从分析墨子"兼爱"和"利"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得出墨子提出这两个概念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这就为"兼相爱"与"交相利"的关系埋下了伏笔.继而从墨子主张"兼爱"为什么要言"利"以及墨子解决问题的逻辑
-
教学中的“仁政”与“兼爱”
-
作者:
陈利锋 来源:学知报·教师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仁政”与“兼爱”是两千多年前的圣贤所主张的治国之道,即统治者要宽厚待民,施以恩惠,要做到兼相爱,交相利。时至今日,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亦是毋庸置疑的。而作为教师,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仁政
-
墨翟兼爱互利、尚同尚贤、节用节葬的社会政治观
-
作者:
徐大同 来源:政治思想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互利 尚同尚贤 节用节葬 政治观
-
描述:墨翟所创之墨学在春秋战国时与儒学并称显学。但与儒学不同,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了劳动人们的利益和愿望。他认为自利而不相爱是社会无序、人民痛苦的根源,进而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救世之道。在国家观上,他
-
墨子的“兼爱”和实利思想
-
作者:
刘节 来源:学术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孔子 墨学 兼爱 墨家 文化水平 出发点 思想 天志 实利
-
描述:荀子說:“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又說:“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这两段話,把墨学的精义說到了,同时也把墨学的毛病說出来了。孔学自然是既精到又圓融广大,但忽視群众的文化水平,不从具体的实际問題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