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视角中的墨子“非乐”思想
作者: 张怡心  来源:山东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非乐”  “民粹主义”  思想解读 
描述:墨子的“非乐”思想代表了墨家艺术观,细究墨子“非乐”内涵,可以看出里面蕴含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用、节葬等墨家基本纲领。在对墨子基本思想进行研读时,我们发现墨子与19世纪兴起的“民粹主义运动”有着共通的理论诉求,即都是站在平民大众的角度,力求代表普通民众的利益,崇尚生产劳动,批判现行国家制度下精英群体对民众的压迫行为,主张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呼唤社会的公平正义。将墨子与民粹主义结合起来予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解读墨子“非乐”学说时,以“民粹主义”为视角,探讨墨子在音乐艺术方面体现的民粹主义特征。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墨子“非乐”思想中的民粹主义色彩:首先介绍民粹主义的基本理念,然后从民粹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墨子的基本主张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平民本位观,指出墨子“非乐”的诞生乃是对国家现行“礼乐”制度的批判,进而探讨“非乐”思想与民粹主义的共通之处。第二部分是基于“民粹主义”的立场对墨子“非乐”思想的详细解读:根据民粹主义崇尚人民、维护人民利益、宣扬平等的主张,认为墨子“非乐”思想体现了崇尚劳动生产、维护劳动人权、平民政治观等理论诉求;然后进一步指出民粹主义和墨子“非乐”都强调人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劳动、社会成员应遵循劳动本位、社会活动应保障人民利益、社会精英应重视劳动人民的生存、政治制度应采取民本主义等主张;在此基础上说明墨子“非乐”的原因乃是认为音乐活动劳民费政、王公贵族的礼制与享乐侵害了劳动者的人权。第三部分是在“民粹主义”的视角下分析墨子“非乐”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局限性。文章认为,“非乐”思想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独树一帜的主张,是平民大众对精英贵族垄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特权的反抗,“非乐”思想开启了劳动人民的音乐美学诉求,加速了音乐理论研究的变革。但是,其理论学说中也存在着局限性,例如忽视音乐艺术对人心的感染力、将人民群众对音乐艺术的认知泛概念化、带有极端的宗教文艺色彩等。总之,通过“民粹主义”的视角对墨子“非乐”观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了“非乐”学说产生的历史偶然性以及不能形成潮流的历史必然性,在墨子“非乐”学说的探究中,揭示出民粹主义本身固有的矛盾和悖论,并指出墨子和民粹主义终究不会被历史所接纳的必然性。
论《墨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墨子思想的关系
作者: 张倩  来源:山东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伦理思想    墨家后学  《墨经》    政治思想    墨子   
描述:《墨经》收于《墨子》,是墨家学派的重要著述,素称难治,二千年间问津者极少。清中叶之后渐有学人进行研究,涌现出一批研究者和专门论著,成就斐然。关于《墨经》与墨子之间的关系,目前学界大致有以下三种结论:一是认为《墨经》为墨子所著,《墨经》思想即墨子思想;二是认为《墨经》非墨子所著,《墨经》思想是墨家后学的思想;三是认为《墨经》部分为墨子所著,其余为墨家后学所著,《墨经》思想蕴含了整个墨家学派的思想。 到底上述三种结论哪种比较科学,需要比较全面地研究《墨经》思想与墨子思想之间的关系才可得知。本文选取《墨经》中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两个考察点,意在以点带面,通过《墨经》与代表墨子思想的“十论”等篇的对读比较研究,考察《墨经》与墨子政治、伦理思想间的异同,从而厘清《墨经》与墨子之间的关系,并对《墨经》的作者与时代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论文分五部分:绪论、正文三章、结语。 绪论: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墨经》的内容与体例、《墨经》研究的概况、选取《墨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为考察点的原因及意义; 第一章:《墨经》对墨子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章主要从社会历史观、同异观、等级观、国家起源观、治国思想、法学思想六个方面来论述; 第二章:《墨经》对墨子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章主要从兼爱观、义利观、其他伦理概念(忠、孝、礼、信、佴、 、廉、任与勇)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三章:从《墨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墨子思想的关系看《墨经》的作者与时代。本章首先概述了学界对《墨经》作者与时代的争论,然后提出了本文对此问题的推测和分析; 结语:总结了《墨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墨子思想的关系,并根据正文的分析推断《墨经》为墨家后学所作,大致成书于战国末期。
论战国后期诸子对墨子思想的接受
作者: 武振伟  来源:山东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墨子  荀子  韩非  接受 
描述:墨家是先秦显学之一。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者,也是墨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学说集中体现于《墨子》一书中。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对当世的诸子百家学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墨子时代起,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即开始被诸子所接受。 本文试图借鉴西方接受理论,从接受的角度研究墨子学说,并以儒家、法家、杂家中的代表荀子、韩非、《吕氏春秋》作为接受的三个考察点,以三家接受墨子学说的特点概括战国末期这一时代的接受特点。 全文分五部分:绪论、正文三部分、结束语。正文部分分三章。 绪论:简明扼要的介绍了墨子思想研究的概况、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和运用接受理论研究墨子思想的意义以及选取荀子、韩非和《吕氏春秋》为例研究墨子思想接受的原因。 第一章:荀子对墨子思想的接受。本章主要从荀子对墨子节用思想、节葬思想、非乐论和非攻思想的接受四个方面阐述了荀子对墨子思想的接受。 第二章:韩非对墨子思想的接受。本章主要从韩非对墨子法仪说和尚同思想的接受以及对墨、侠分别批判三个角度阐述了韩非对墨子思想的接受。 第三章:《吕氏春秋》对墨子思想的接受。本章主要从吕书对墨子节葬节用学说、非乐论以及非攻、救守和出诛学说的接受三个方面阐述了吕书对墨子思想的接受。 结束语:总结了荀子、韩非和《吕氏春秋》对墨子思想接受的时代特点,并以之为例阐述了墨子思想中绝的社会原因。
墨子“尚同”思想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 王维国  来源:山东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和谐  和谐社会  墨子  尚同 
描述:社会和谐是自古人类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从墨子的“尚同”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把我们人类的社会理想连成一根线。其中,墨子的尚同思想则是这根线的开端也是最亮的闪光点。任何理念的产生有其现实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的现状给这位出身平民的先哲以最好的现实感悟,他想救人民于水火,却又不得不求助于统治阶级的矛盾心理,促成他一系列思想产生。无独有偶,时光跨入21世纪,在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不经意地发现二千年前的墨子已然论及到我们今天所提的和谐了。兼爱,爱人若已,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尚同、天下一义,强调的是人与社会(国家)的和谐,非攻,和平共处;强调是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节用,万物有度,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以社会管理形式出现的“尚同”思想更能体现出他的政治理想,同时也能给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从历史背景上来讲:春秋战国的混乱与困惑很好的暗合了中国进入的改革开放的一个阵痛期,这就让两者有了类似的时代背景。寻求共性相通,从“尚同”思想中挖掘出合理的内涵为我所用,天下一义,暗合了统一与稳定,上下通情的基本要求则与充满活力的要求不谋而合,具体来讲,本文从介绍墨子“尚同”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尚同”的基本内涵和内容入手,阐述了“尚同”思想与其他思想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兼爱和“尚同”的关系,同时,对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作一学理界定。并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二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面临的历史任务简要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从墨子”尚同”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方面展开论述:按照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界定标准,从墨家“尚同”思想中发掘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内容。这其中要分清主次,法治、民主、安定、活力等方面是重点结合的部分,联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社会公平、法制健全等方面分别展开论述。当然做为一种社会制度,我们应该学习其先进的一面,摒弃不足的一面。如缺失了制度的保障,下对上的监督不够,过度的超稳定社会结构窒息社会发展的活力,对最高权力机构监督制约的缺失和弱化等等。都给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摒弃的东西。深入研究正反两方面我们可以得出一系列的启示,这主要包括:社会统一是前提,双向认同是起点,上下通情是关键,完善制度是保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学习与借鉴墨子的“尚同”思想为我们的和谐社会服务是我们研究墨子“尚同”思想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