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韩非政治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
贾军霞 来源:山西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非 政治思想 墨子
-
描述:墨子和韩非生当春秋战国的乱世,为了解决社会的混乱局面,他们怀着一种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救世情怀,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以期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和重建。由此点观察,二人虽分属不同学派,然而在政治思想方面则有可
-
墨子教育思想的纵横比较与当代反思
-
作者:
易小芬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希腊 当代教育 教育思想 孔子 比较 墨子 反思 式微
-
描述: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原则等方面系统的梳理了墨子教育思想“经世致用”的特质,又从“独尊儒术”与社会现实等外因和空想、“自苦为极”、重质轻文等内因两个方面具体阐发
-
《礼记》与《墨子》丧葬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
孔炳奭 来源:台湾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礼记 墨子 丧葬 礼
-
描述:鳴。所以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家興起,而實際上可以左右社會民心的是所謂的顯學的儒家和墨家。雖然當時儒家、墨家的聲勢同為一世之顯學,但是儒、墨二家的對立和衝突也非常明顯。尤其是禮樂方面。《禮記》記
-
墨子与孙子军事思想之比较
-
作者:
周颖君 来源:东吴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孙子兵法 墨子 军事 天 战争
-
描述:本文是墨子與孫子兵法軍事思想比較,將指出墨子與孫子軍事的基本思想,為何而戰、如何止戰、如何備戰以及不得不戰時要如何應戰。再從各種不同的觀點深入探討兩者的軍事思想,例如政治、經濟、外交以及實戰方面。第四章將討論兩者的論證方式,研究兩者是如何將自己的理論傳播出去。
-
墨子之兼爱:与孔子仁爱说之比较
-
作者:
兰岚 来源:现代妇女(理论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仁 兼爱 爱差等 儒家 墨家
-
描述:儒家与墨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又是各自思想的核心,对“仁爱”和“兼爱”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理清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的区分,吸取它们各自的优点,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仁爱与兼爱思想的比较研究
-
作者:
杨学梅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仁爱 兼爱 儒家 墨家
-
描述:儒墨两家作为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针对当时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儒家推崇"仁爱",墨家提倡"兼爱",两种思想在施爱方式、义利观等方面体现了各自的差异和独特之处。同时,"仁爱"与"兼爱"在本质上却又有其共通之处。
-
《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组合问的语用比较
-
作者:
张春泉 来源:当代修辞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兼爱 庄子·齐物论 组合问 语用标记 语义关联
-
描述:《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在语用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综览二者的语篇分布特征和总体疑问标记,藉此可初步管窥二者致思理路之异同,还可借助疑问语气词这一颇具口语色彩的语用标记为《史记》语焉不详的墨子里籍等历史文化问题提供实证性佐证。其次,《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的问句组合形式可以形成句式、语气、话轮等方面的错综。组合问内部问句之间有对比、解说、递进等语义关联。
-
张载“民胞物与”与墨子“兼爱”思想之比较
-
作者:
苟卫锋 来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张载 民胞物与 墨子 兼爱
-
描述:张载"民胞物与"思想从形式上看与墨子的"兼爱"思想一样,都提倡一种普遍的"爱人"思想,但二者在前提条件、爱有无差等、目的等方面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别。爱有无差等,是二者最核心的区别。
-
墨子“兼爱”观与佛教“慈悲”观的比较
-
作者:
赵君生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观 佛教 慈悲观 比较
-
描述:通过比较墨子兼爱观与佛教慈悲观,揭示两者在本质?基础?主张三个方面的相似点以及两者在所包含的对象、阐述的角度、历史进程方面的不同点,从而阐明墨学渐衰的原因及释学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
仁爱、兼爱:儒墨两家"爱观"之比较
-
作者:
龙婷 来源:理论界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仁爱 兼爱 儒家 墨家
-
描述:"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主题,建立什么方式的"爱"的社会,是当时的社会思想家共同讨论的问题,儒家提出了由内向外的"亲亲"之爱,而墨子反对这种有差等的爱,提出"天下兼相爱"的观念.本文主要比较了儒墨两家所倡导"爱"的概念,并探讨了其相关问题,以获得多方面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