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从诠释学看墨辩研究的逻辑学范式
-
作者:
程仲棠 来源:学术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辩研究的逻辑学范式 逻辑学 诠释学 过度诠释
-
描述:本文从诠释学的视角对墨辩研究的逻辑学范式(简称“逻辑学范式”)进行了描述,揭示 了中国的过度诠释传统与逻辑学范式的联系,评述了逻辑学范式的创立者和支持者从梁启超、胡适到现代 派包括数理逻辑学家对墨辩的过度诠释,并分析了沈有鼎后期对逻辑学范式所进行的反思。
-
风筝山墨班比巧
-
作者:
墨子文化研究中心 录入时间:2017 文献类型 :资料
-
描述:风筝山墨班比巧
-
[0图]墨子荀子韩非子选读
-
作者:
秋霞圃书院 来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儒家
-
描述:020403
-
[0图]墨子 韩非子 荀子选
-
作者:
《国学经典学习丛书》委会 来源: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墨子》 《韩非子》 墨家 通俗读物 儒家 《荀子》 法家
-
描述:本书系“国学经典学习”丛书之一,主要为普及国学知识所创作。《墨子 韩非子 荀子选》是以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墨子》《韩非子》《荀子》为底本,内容包括原文、注释、翻译、国学名句、说文解字、国学故事集粹、学以致用、诗歌读赏等,具有较高的可读价值。
-
墨子与荀子“乐论”之比较
-
作者:
肖芳兰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利 非乐 礼 乐论
-
描述:战国初年的墨子尚利,认为"乐"不利于民,而提出"非乐";战国中晚期的荀子"乐论"则认为"乐"分先王之"礼乐"和后起之"邪音"。应"贵礼乐"而"贱邪音"。本文对二者的论乐体系进行比较,以彰显荀子"乐论"思想的光辉。
-
墨子与荀子文艺观之比较
-
作者:
徐霞 来源: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非乐 文艺无用论 荀子 倡乐 文艺审美功用论
-
描述:墨子和荀子分别代表墨家和儒家学派展开了关于文艺思想的论争,其文艺观的不同体现了政治观念和阶级地位的尖锐对立。墨子坚持非乐观点,宣扬文艺无用论,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荀子坚持以乐辅礼、教化世人的倡乐观点,宣扬文艺审美功用论,代表地主阶层的长远利益。后世儒家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诗教中就有荀子学说的影子。
-
从《墨子》〈非乐〉谈《荀子》〈乐论〉
-
作者:
夏春梅 来源:辅大中研所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对话 非乐 乐论 乐器 演奏 听众 音乐与历史 音乐的本质
-
描述:墨子应为先秦文献中最早对於音乐提出较完整意见的第一位思想 家。他举出乐器、能弹奏乐器产生音乐的演奏者、能欣赏音乐的听众这三 项认识活动的雏型来建立定点当作横座标,引古史殷监当作纵座标, 另外 在纵横座标交错之间质疑音乐的本质,从这五个角度完整观察音乐活动, 层层补充说明非乐的相关论点,检阅《苟子> <乐论〉提供一套讨论音乐的架构。墨子诘 问何谓音乐的本质,让苟子消化经典传统,整理出儒家音乐的特质: 音乐 是源於人心内在性惰,感染的力量弘大,但是可正可邪,先王为主导整体 音乐政策走向的关键,所推崇的音乐是礼乐、雅乐、和乐与道乐。《苟子〉 (乐论)坚守周代礼乐的璀灿文明为思考起始,以关怀人文教化的立场来 回应墨子有关乐器、演奏、观累与历史诸项问题。是故平心而论,要谈先 秦儒家音乐理论,不宜因为墨子的非乐态度,便忽略他对於苟子的启发, 亦应注意墨子非乐相关论点。
-
墨子、孟子、荀子论辩理论简论
-
作者:
金文伟 来源: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论辩 知言 名实
-
描述:本文结合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对墨子、孟子、荀子的论辩理论的产生原因和主要观点做了简要论述。
-
从孔子、墨子、荀子论节俭谈起
-
作者:
陈涌泠 来源:广西财务与会计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孔子 荀子 思想家 墨子 春秋时代 论语 教育家 勤俭 子贡 学生
-
描述:我国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著有《论语》,阐述勤俭的道理较多。当时有个叫禽的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孔子每到一个国家怎么就会知道那个国家的政事”?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可见要了解异国、异地、异乡的情况,除了态度谦和,
-
荀子与墨家正名论之比较
-
作者:
訾其伦 来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荀子 墨家 名 正名理论 比较
-
描述:荀子和墨家的正名论在名的本质、名实关系、有关名的分类、关于名的谬误、正名原则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政治倾向、正名的具体方法上有很大差别。比较二者的同异,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先秦的名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