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弘扬墨子精神促进现代营销持续发展(上)
-
作者:
齐瑞端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精神 兼爱 现代营销
-
描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现代企业迅速发展,人们在"利润最大化"的个人主义膨胀驱使下,出现种种负面问题。笔者结合切身践行墨学的经验,主张借助、光大,并创造地转化墨子的精神,即要求企业
-
浅析梁启超对墨子学说之实利主义的发展
-
作者:
李美惠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梁启超 墨子学说 实利主义
-
描述:作为近代中国的著名学术人物,梁启超对墨子学说的思想论述是比较多的。实利主义是墨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对此有进一步的发展。墨子学说的经济思想与实利主义是息息相关的,梁启超对墨子学说的经济思想
-
后期墨家对“三表法”的发展与贡献
-
作者:
朱传棨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三表法 墨经 认识论 逻辑学
-
描述:墨子学说中比较光辉的部分,就是极有价值的"三表法",即认识论的核心部分和最根本的辩证思维方法。后期墨家依据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对"三表法"进行了研究,作了修正、补充、完善和发展,创立了逻辑学。
-
墨家思想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导
-
作者:
王启合 余霞 来源:经营管理者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中学生 心理健康
-
描述: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其心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墨家的"兼爱"、"非攻"以及科技等思想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社会性发展都有
-
论墨家思想对后世武术发展的影响
-
作者:
沈鹏 来源:时代报告(下半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思想 武术 发展 影响
-
描述: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对墨家思想有一定的继承,墨家的组织成员结构特点使武术技艺主要流传于民间,墨家严密的组织纪律促使民间武术社团大多具有严密的组织和严厉的行规.墨学“无务为主”的思想使后世武术技艺多以口传
-
墨家名辩方法与科学发展观
-
作者:
曾昭式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道家 和谐社会
-
描述:和谐社会的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理论创新意义。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正在形成,人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
后期墨家逻辑思想大发展原因初探
-
作者:
张义生 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后期墨家 名辩 逻辑思想
-
描述:学术界对后期墨家逻辑思想的研究可以说已经十分深入和广泛,但研究者往往关注于其内容方面的光彩,却忽视了为什么后期墨家会将学术的主要兴趣转移到这一方面,或者只是零星的探讨其转向的原因而未全面地总结墨家学术趋向转变的成因。笔者借鉴前辈们研究墨家的成果,试图从墨家学派内部的变化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两方面探求其成因。
-
墨家哲学基本特征与当代哲学发展
-
作者:
暂无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哲学 三表论 天命论 强力非命
-
描述:对墨家思想作历史主义的和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发展规律性研究,指出墨家思想,特别是墨家的哲学思想和先进的社会发展观和政治主张,对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都有很大的渗透和影响,如墨家的“强力非命”思想对儒家“天命论”的演变,其哲学思想对后世及至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对此,文中分别作了具体论述
-
墨家哲学基本特征与当代哲学发展
-
作者:
暂无 来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哲学 三表论 天命论 强力非命
-
描述:对墨家思想作历史主义的和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发展规律性研究,指出墨家思想,特别是墨家的哲学思想和先进的社会发展观和政治主张,对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都有很大的渗透和影响,如墨家的“强力非命”思想对儒家“天命论”的演变,其哲学思想对后世及至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对此,文中分别作了具体论述
-
试论墨家对中国武术传播与发展的影响
-
作者:
高会军 来源:浙江体育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武术 传播与发展 影响
-
描述:墨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当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从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军事等诸方面对于中国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体现了墨家的重要历史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化史占有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