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周易》节卦与墨子的尚节思想——兼论儒、墨思想的差异
-
作者:
桑东辉 来源: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周易 墨子 节用 节度
-
描述:《周易》节卦的核心思想是讲节度的,主要表现在修身齐家、为政治国等层面。同时,节卦也包含节俭的思想,这主要是财用等日常生活层面。儒、墨各执一端。儒家主要继承了节度的思想,以此丰富了中和、时中的中庸思想;墨家主要生发了节俭思想,提出了节用、节葬等主张。
-
墨子的政治学说及其在科技教育上的贡献
-
作者:
雷克啸 易琴 来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政治学说 科技教育 贡献
-
描述: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首创者。他不仅提出“以名举实”的认识论,“天有意志”的鬼神观,“兼相爱”、“交相利”和“尚贤”、“尚同”的政治学说,而且在科技教育方面注重实效、突出创新、采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原理,在几何学、力学、光学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
墨子政治学说的创新和构想的共享社会
-
作者:
吴兴宇 来源: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政治学说 创新 共享社会
-
描述:墨子提出君权人授,主张建立一个人力资源、物质财富、智力成果大众共享的社会;他倡导爱民如父母,主张天子(国君)应当忠于民众,为民众谋福利,把民众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墨子的兼爱,强调爱的对象应包括当时最卑贱的奴隶。墨子主张构建覆盖全体劳动阶级食、衣、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拟定了一系列改革的具体方案。
-
论墨子政治学说及其与儒学之异同
-
作者:
邹今骏 来源: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学 政治学说 非儒 尚贤 仁政学说 天志 福善 儒家思想 举直错诸枉 王公大人
-
描述:墨子生活在“天下祸纂怨恨”四起的春秋战国之交,他企图利用“天道福善祸谣”的传统观念,假“天之威”,以推行其中央集权的仁政理想。但因其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虽“非儒”而“仍称于孔子”,并且肯定孔子之学“是亦当而不可易者”。因此,墨学与儒学之间的媾通亦必然可见。
-
墨子为何“非儒”?
-
作者:
暂无 来源:上海中学生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墨子为何“非儒”?
-
从哲学的角度看儒、墨两家的音乐思想:以《乐记·乐本篇》和《墨子·非乐》为例
-
作者:
章欢 徐航 来源:黄河之声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音乐思想 辩证统一
-
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是时代,而他们在音乐上的主张可谓是影响了有上千年之久。这一段时期以儒、墨两家最为代表,他们都在不同的角度和程度上对音乐做了一定评价和建议,各有千秋,都为社会发展做了不小的贡献。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而我们也应该用辩证统一的方法去看待前人的思想。
-
善守非攻的墨者安全专家
-
作者:
李勇 来源:软件指南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安全软件 专家 安全防护软件 网络防火墙 修复系统 杀毒软件 权限管理 免费
-
描述:墨者行会建于春秋后期,为墨者的集会之所。墨者一生贫瘠,以保护他人为己任,墨者提倡善守兼爱和非攻的思想,并最终成立了墨家思想。目前,网络中病毒横行,真正免费而又好用的安全软件却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中
-
董仲舒学说的多元化特征——墨学与“天人感应论”
-
作者:
王俊梅 来源:衡水师专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感应 天志 多元化
-
描述:董仲舒的学说以儒学为主体,杂糅诸子之学,使其学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他的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理论来源即是墨子的"天人格化"学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董仲舒的治学特色。
-
《墨子·尚贤中》翻译对比的探讨
-
作者:
张茵 来源:科教文汇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英译 比读 翻译原则 翻译技巧
-
描述:《墨子》一书记载了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研究仍有其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墨子尚贤中》部分内容的两种英文译本入手,探讨其不同的翻译原则与技巧,以及如何使典籍译文适应西方读者的语言和思维〉-7惯,以便从中获取教益。
-
《墨子·尚贤中》翻译对比的探讨
-
作者:
张茵 来源:科教文汇(中旬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英译 比读 翻译原则 翻译技巧
-
描述:《墨子》一书记载了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研究仍有其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墨子·尚贤中》部分内容的两种英文译本入手,探讨其不同的翻译原则与技巧,以及如何使典籍译文适应西方读者的语言和思维习惯,以便从中获取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