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家的“节用”观与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节俭的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
作者:
余育德 来源:学习与实践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节用 可持续发展
-
描述:《墨子》对“节用”价值观和“利民”价值标准作了系统论述,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的继承发扬,又是新中国“勤俭建国”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
-
把墨子请进职业院校
-
作者:
王继平 来源: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职业院校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活动家 百科全书 生产劳动 思想家 教育家
-
描述:墨子名翟,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西汉以前,儒墨并称,同为显学。墨子的言行和思想主要集中在
-
马克思主义适度消费观与中国墨家合理消费思想比较
-
作者:
王学荣 来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马克思 墨家 适度消费观 合理消费主张 社会再生产
-
描述: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国古代墨家从"兼相爱、交相利"的功利伦理原则出发,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主旨,主张节俭、反对浪费,亦提出了合理消费的理念。二者"生长"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且在时间
-
墨家教育思想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作者:
李雨辰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墨家教育思想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墨家教育思想的对比分析
-
作者:
王镇生 来源:文教资料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墨家思想 对比分析 渊源关系
-
描述: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墨家思想的痕迹,本文通过"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爱满天下"、以教人为己任、关于知识的来源、重视生产知识和应用技术、从创造实践到创造理论六个方面对墨家思想与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旨在说明两者的渊源关系。
-
先秦创始墨家的原创性教育思想探析
-
作者:
王凌皓 陈明月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先秦 创始墨家 原创性教育思想
-
描述:墨家是先秦四大显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术派别之一。墨家以其“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创性教育宗旨,极为强调教育对发展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将“农与工肆之人”作为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将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
-
墨家学派科技教育思想述评
-
作者:
张永志 来源: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学派 科技教育思想 价值
-
描述:墨家学派即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世之显学"的学派,墨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墨家学派十分重视科技教育,其科技教育思想更是独树一帜。墨家学派科技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必然原因,内容有其独特之处,兴亡亦有其客观因素。同时,墨家学派科技教育思想也具有实践意义和现代价值。
-
墨家思想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迪
-
作者:
欧阳逸 阳朝 来源:科教文汇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非攻 尚贤 大学生 生命教育
-
描述:墨家主张“爱人若爱其身”的兼爱观,将别人的生命价值与自己的生命价值等同视之;提倡用非攻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贤才,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选才思想,彰显了公平正义。吸收和转化墨家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
墨家思想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迪
-
作者:
欧阳逸 阳朝 来源:科教文汇(下旬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非攻 尚贤 大学生 生命教育
-
描述:墨家主张"爱人若爱其身"的兼爱观,将别人的生命价值与自己的生命价值等同视之;提倡用非攻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贤才,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选才思想,彰显了公平正义。吸收和转化墨家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
儒家与墨家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
梁敬国 来源:文学界(理论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教育思想 比较研究
-
描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乃是中华优秀文化中耀眼的一部分,尤其是儒墨两家,在整个战国时期,一直都处于"显学"地位。本文重点对儒墨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从教育作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道德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中华优秀的教育思想更好地进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