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墨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作者: 刘邦凡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思想  和谐社会  文化建设 
描述: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比如从墨家思想中,我们就可以吸取其"兼爱互助"、"交相互助利"、"以劳致富"以及注重科学与教育、倡导"节用"等思想,这些对于加强当今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树立社会本位利益观、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念等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早期墨家在中国哲学思想形成中的地位
作者: 民主德国 拉尔夫·莫里兹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早期墨家在中国哲学思想形成中的地位
略论后期墨家对惠施、公孙龙名辩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作者: 周云之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名辩思潮  后期墨家  公孙龙  惠施  继承  批判  先秦  学派 
描述:大家都承认,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先秦名家和后期墨家都讨论了坚白、同异的问题,他们代表了先秦名辩(逻辑)思潮中的两大学派,对先秦名辩思想的发展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这两大名辩学派(思潮)究竟是一种
从梁启超的文化观看其墨家“论理学”思想
作者: 曾昭式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梁启超  墨家“论理学”  文化观 
描述:梁启超用西方逻辑学思想来研究墨学 ,提出墨家著作里也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论。这种用《墨辩》里的一些概念来比附西方逻辑学理论的做法与梁启超的文化观有关。这种研究的积极意义在于 :促进了逻辑学在中国
早期墨家在中国哲学思想形成中的地位
作者: 拉尔夫·莫里兹 钟宇人 李秋零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人类思想史  社会意识  墨子  孔子  政治  逻辑思想  论证性  学派  中国哲学思想 
描述:一、哲学在中国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产生? 公元前6~5世纪,中国发生了一次思想革命,即社会意识领域中一次巨大的飞跃,出现了学派组织的思想;形成了更高形态的逻辑思想结构,思维达到了推理论证的水平,表现出思想的连贯性和论证性。这个时代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出现了孔子的道
略论后期墨家对惠施、公孙龙名辩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作者: 周云之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略论后期墨家对惠施、公孙龙名辩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墨家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 夏金华 朱永新  来源:心理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人力资源管理 
描述: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先秦墨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思想。该文拟从墨家的人员甄选、人员考评、人员任用、人员激励等方面进行整理和阐述 ,并揭示其现代意义
墨家辩学的“有效性”思想——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维度
作者: 张斌峰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辩学  语用学  语用逻辑  恰当性  真实性 
描述:(语义上的)真实性、(语用上的)恰当性与真诚性以及(语形学或形式上)正确性的关联性与统一性。因此,合理而又恰当地把握墨家辩学与现代语用学、语用逻辑(综合性的)有效性及其关联性策略,对于当代社会人际间的有效沟通与交际,对于重构和开拓墨家辩学的“语用逻辑”思想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
论墨家思想的根本倾向及其价值——兼与儒学相比较
作者: 高晨阳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功利主义  墨家思想  墨学  儒学  墨子  儒家文化  功利性  “爱人”  事功精神  逻辑学 
描述:在先秦,儒墨并称显学。二家争论不休,似成水火之势。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儒学与墨学的分歧究竟何在?对于二家学说的分歧,我们可以把儒学概括为道德理想主义,把墨学概括为功利主义。对于儒学的认识,学术界似乎趋于统一或说正在趋于统一。但对于墨学,学术界则远没有取得共识。如,有的学者断定,墨学的本质也是道德的。即使有的学者承认墨学的功利主义的倾向,但也缺乏足够的说明。因此,对于墨学的本质,仍有进一步反省的必要。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说明墨学在当代的文化价值。
《水浒传》与中国绿林文化──兼谈墨家思想对绿林文化的影响
作者: 宁稼雨  来源:文学遗产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俗文化  《水浒传》  墨家思想  “儒道互补”  两种文化  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描述:如果把中国文化分成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部分,恐怕不会有多少人反对;但如果要用“儒墨互补”来对这两种文化的并存进行解释的话,那疑惑或反对者则会大有人在。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目光放在问题的主导方面,甚至在一种惯性的作用下,用对问题主导方面的认识,来取代对其他方面的认识。用“儒道互补”的观点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确有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功效。但如果说它能包罗万象,则不免有失严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