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节用”观对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启示
作者: 李清聚 范迎春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节用  节约型社会 
描述:"节用"观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用、民利是墨子节用观的原则,节用、节葬、非乐是墨子节用观的重要内容。墨子的节用观对我们今天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浅谈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作者: 黄玫蕾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教育思想  启示 
描述: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其“兼爱、非攻、尚贤”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墨子教育思想的系统梳理,详述了墨子主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及特点,希望从中探寻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从而为当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试论墨子“名实论”对分析金融危机的启示
作者: 樊国萍  来源:毕节学院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名实论  权利  物质财富  金融危机 
描述:把客观事物抽象为信息符号并予以加工交流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墨子的名实论对此机理做了深刻的阐述。后世学人从语言学、政治学、哲学认识论等多角度发展了墨子的名实论,但尚无专门从墨子名实论理念去思考金融危机
墨子节俭思想对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启示
作者: 张小红 刘珊萍  来源:青年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节俭  高校  建设 
描述:墨子的节俭消费观日益显示其现代价值,针对当今社会高校新校区建设出现的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的现象,吸取墨家的文化精髓,运用墨家的节俭思想提出其在新校建设过程当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合理的引导,并提出如何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实施节俭原则。
墨子伦理思想对医患冲突的启示
作者: 谢倩玉  来源:学周刊(上旬)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医患冲突  兼相爱  交相利 
描述:当代医患冲突现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尤为突出。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思想,不但与传统的医道精神契合,而且针对医疗市场化中的医患冲突现象具有实际的操作价值。本文由"兼相爱""义相利"伦理思想入手,探寻墨子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医患冲突现象的启示
墨子节俭思想与政风建设的关系及启示
作者: 何慧琳 李志军  来源:学术论坛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节俭思想  政风建设  启示  借鉴 
描述:墨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于节俭的思想影响甚远。墨子著述的《节用》《节葬》《非乐》等篇是论述节俭的专篇,集中阐释了节俭思想的精髓。墨子节俭思想为政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当前,在
墨子教育公平思想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作者: 黄守红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教育公平  兼爱  所染  尚贤  尚同 
描述:建立在“兼爱”“所染”思想基础上,以“尚贤”“尚同”为理论来源的墨子教育公平思想,主要表现在坚持了教育机会和教育权利的最大公平。墨子教育“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徒”,于教育对象层面和具体教育实践层面实现了教育机会占有和教育权利享有的最大公平可能,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意义。
墨子思想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作者: 宋卫东  来源:西部教育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西学东渐  墨子思想  班级管理  启示 
描述: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蕴涵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理念、准则与方法。他的“兼爱”、“尚贤”、“尚同”、学思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掘、探析墨子的教育管理思想、教育管理的内容与方法,指导班级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墨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作者: 董志铁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尚贤  尚同  兼爱  非攻  政治哲学 
描述:墨子在战国时期提出了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一整套政治哲学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思想仍然熠熠生辉,具体体现在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过程中。如"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地方与中央在政治上必须高度保持一致;执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等。
墨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武术教育的启示
作者: 唐美彦  来源:中华武术(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教育思想  武术教育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描述:墨子的教育思想虽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教育尤其是武术教育仍有很大借鉴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墨家有关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思想进行整理分析,对当代武术教育有很大启示,认为武术教育应术德并重文武兼备,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求法,从而达到"德艺双修"的特殊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