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除恶惟光明故一一试谈墨子、侠与当今生活中的侠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百姓生活(下半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为善除恶惟光明故一一试谈墨子、侠与当今生活中的侠文化
论因明、辩和西方逻辑学说推理理论之贯通
作者: 张盛彬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逻辑)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论因明、辩和西方逻辑学说推理理论之贯通
什么是“侔”与“侔”是什么——论逻辑学界所谈之“侔”与《辩》之“侔”
作者: 何洋  来源:海南师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侔”  《墨辩》  逻辑学  温公颐  新判断  三段论  墨家  证明方式  白马  沈有鼎 
描述:什么是“侔”与“侔”是什么——论逻辑学界所谈之“侔”与《辩》之“侔”
者杜老写“墨子与墨经” 史学家杨荣国撰“谭嗣同哲学”
作者: 暂无 来源:读书杂志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史学家  墨子  社会主义改造  哲学  过渡时期  材料分析  写作  谭嗣同  电影剧本  抗战 
描述:经济学家许涤新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写作颇勤,解放后仍在百忙之中抽空著书。最近一年半以来致力于“我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的分析”一书的写作,连假日休息也牺牲了。这书运用丰富的材料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不断地扩大,而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下,逐步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全书三十余万言,目前业已脱稿。
从哲学的角度看儒、两家的音乐思想:以《乐记·乐本篇》和《墨子·非乐》为例
作者: 章欢 徐航  来源:黄河之声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音乐思想  辩证统一 
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是时代,而他们在音乐上的主张可谓是影响了有上千年之久。这一段时期以儒、两家最为代表,他们都在不同的角度和程度上对音乐做了一定评价和建议,各有千秋,都为社会发展做了不小的贡献。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而我们也应该用辩证统一的方法去看待前人的思想。
墨子从生产和“民利”出发的思想试论——兼谈对郭沫若贬观点的不同看法
作者: 阳正太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墨子姓名翟,鲁国人,约生在孔丘之后,孟轲之前,即春秋末战国初的时代。他是墨家学派的的创始人。墨家学派与孔丘为首的儒家学派在当时同样著名,儒墨并称,瞥之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
论因明、辩和西方逻辑学说推理理论之贯通
作者: 张盛彬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在世界文化史上,有三个古老的民族,早在纪元前五至三世纪,就有人研究了本民族论辩的规律,比较系统地总结并建立了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这就是古印度的因明、中国古代的辩、古希腊的逻辑。这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当时理论思维所达到的水平,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
仁爱、兼爱与博爱:儒、伦理文化与基督教伦理文化比较
作者: 张少恩 孙秀芳 田会轻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仁爱  兼爱  博爱  超越  差等之爱  宽博 
描述:仁爱、兼爱与博爱分别作为轴心时期儒、、耶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三家思想在追求和平、注重践行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从其各自特性上分析,三家之爱在基本立足点、发生逻辑、爱的超越性等方面上又有各自
先秦诸家“尚贤”主张之比较 以儒、法、道、四家为例
作者: 郎济杰  来源:企业家天地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尚贤使能  孔子  儒家  选拔人才  先秦时期  墨子  主张  韩非子  重要性  亲亲 
描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荡的时期,诸侯各国为求发展壮大,纷纷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四处招徕贤士。儒、法、道、是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学派,基于本学派的理论,各自推出了"尚贤"之说,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发掘当代社会文化价值弘扬墨子鲁班科学精神:第九届墨子鲁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墨子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侧记
作者: 刘惠文  来源:企业家天地(下旬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社会文化价值  墨子学会  周年纪念  鲁班  中国  科学精神  侧记 
描述:5月6日至7日,第九届墨子鲁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墨子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共收到提交书面交流的学术论文86篇、纪念“征文”20余篇。其中,就墨子思想及墨家学派的研究论文59篇,就鲁班科技实践及文化价值的研究论文17篇。为纪念中国墨子学会成立20周年而特地撰写的“征文”20余篇中,大多是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对墨子研究活动的回顾。这次大会由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枣庄学院和墨子、鲁班故里的山东省滕州市联合举办。130余位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大陆、香港、台湾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学者、教授、专家,应邀与会,他们相聚首都、济济一堂,交流研究成果、心得体会,气氛和谐而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