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社会学视域下《墨子·号令》文化专有项的英译对比——以汪溶培、王宏译本和李绍崑译本为例
-
作者:
邹素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社会学 《号令》 文化专有项 英译 对比
-
描述:翻译的社会学研究离不开对文本的适度回归,因为在文本分析中可以发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是如何介入到翻译的选择过程中的。文章选取了汪溶培、王宏和李绍崑的《墨子·号令》英译本,对比这两个译本对《号令》篇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方法,探讨译者惯习和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是如何影响其翻译选择的。
-
多元文化背景下墨家思想在商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刍议——以湖南地区为例
-
作者:
吴婷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多元价值观 商科院校 墨家思想 湖湘文化 思政教育
-
描述:在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大学生们形成了多元价值追求。作为担负未来经济发展责任的主体的商科院校大学生面临不少诱惑和困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从时代和传统中找到新的工作思路。本文试图从墨家学说入手,结合湖南区域文化特点,探寻有益于商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出路。
-
从深度翻译的视角对比分析《墨子》六部英译本——以“兼爱(上、中、下)”的英译为例
-
作者:
邓春 来源:外语教育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深度翻译 英译本 对比分析
-
描述:在《墨子》为数不多的英译本中,本文选取6部重要译本(包括3部全译本和3部选译本),从深度翻译的文化视角出发,从宏观(译本的整体成书体例)和微观(哲学术语、文化负载词、修辞手法和特殊句式)两方面对比分析各译本使用深度翻译策略的具体情况,发现各译者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序言、导语、文内注释(包括脚注、注解、评述、解释等)、附录及参考文献,甚至一定的"题外话"等深度翻译策略,以期为以后译者进行典籍的深度翻译提供借鉴。
-
[0图]墨子闲诂 诸子集成第1集3种之1
-
作者:
孙诒让 来源:世界书局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墨子闲诂 诸子集成第1集3种之1
-
[0图]民国丛书 第4编 5 儒墨之异同、墨子学案、墨子大义述、墨学源流
-
作者:
《民国丛书》辑委员会 来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丛书 民国 中国
-
描述:民国丛书 第4编 5 儒墨之异同、墨子学案、墨子大义述、墨学源流
-
从墨子“三表法”之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作者:
田宝祥 来源:科学与无神论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实践 “三表法” 唯物主义
-
描述:境遇的偶然。本文即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墨子的“三表法”为出发点,旨在通过两大思想系统的“对话”,寻求二者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共识。
-
捍卫墨子:论侯外庐对郭沫若墨子明鬼主张之驳议
-
作者:
安妮 来源:学术月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郭沫若 侯外庐 墨子 明鬼 马克思主义
-
描述:郭沫若与侯外庐这两位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学术争论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二者借用马克思术语来阐释墨学和对墨子明鬼的争论,尤其是对墨子的明鬼主张有相左的观点。从侯外庐的书信、著作、自传与学术交游入手,探索其墨学诠释背后的"隐藏叙事",解读其与郭沫若在明鬼问题上的分歧与侯外庐的理论的底层结构,阐明同样身为马克思主义学者为何却发展出不同的墨学诠释,并尝试分析侯外庐论证的多重思路,彰显侯外庐学说的立场、结构、与方法。
-
浅析高邮王氏运用“对文”校释《墨子》之得失
-
作者:
袁宇 董博静 来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王念孙父子对文 读书杂志 墨子 校释
-
描述:高邮王氏父子在《读书杂志·墨子》中大量运用“对文”之法对《墨子》予以校释,校勘“误文”、“衍文”、“脱文”、“乙文”和“误校”,并以此法训诂释义.王氏父子的校释尚有存疑,文章提出运用“对文”校释应注意的问题.
-
《史记》中墨子之传几近于无的原因探微
-
作者:
韦晖 来源:文学教育(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司马迁 墨子 史记 先秦显学 孟子 墨家学派 墨学 儒家 清代学者 韩非子
-
描述:儒家与墨家同为先秦显学。《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
-
墨子"法"观念与当代群体伦理关系之探讨
-
作者:
吴进安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法 法仪 群体伦理
-
描述:的意识中,皆存在着以"法"作为万事万物之判断权衡与标准,进一步形成社会群体伦理的标准,有无存在着由个体到群体的内在理则逻辑关系,以作为建构个体与群体生活的共同价值,如此当是建构"墨学现代化"意义诠释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