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家逻辑及中国古代逻辑的情况——蒂埃里·卢卡斯访谈录
-
作者:
程橙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逻辑 中国逻辑 语言
-
描述:卢卡斯认为,逻辑是全世界通用的东西,墨家逻辑、亚里士多德逻辑都是同一个逻辑。但是中国古代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墨家逻辑及中国古代逻辑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路径,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同时,伦理和政治等文化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墨家逻辑及中国古代逻辑的进一步发展。
-
忙里偷闲,活动一下你的腰/墨家道家和儒家的食教理论浅谈
-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忙里偷闲,活动一下你的腰 文/王惟恒 我国人民自古就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适度的劳动锻陈和合理的休息,是保持人体精力充沛、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若劳逸失常、起居无节,则可影响健康导致早衰。养生之术,无须远求,只需在起居、行住坐卧之间,时时留意调摄,则会受益无穷。凡过劳过逸,均对人体不利。《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言之“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属于过劳;而“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则属于过逸。
-
前期墨家论证法则之形式、蕴义与影响-以“三表法”为主的观察
-
作者:
暂无 来源:台北大学中文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三表法 逻辑 实证主义
-
描述:前期墨家论证法则之形式、蕴义与影响-以“三表法”为主的观察
-
墨家的“节用”观与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节俭的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
作者:
余育德 来源:学习与实践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节用 可持续发展
-
描述:《墨子》对“节用”价值观和“利民”价值标准作了系统论述,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的继承发扬,又是新中国“勤俭建国”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
-
《应同》篇与邹衍、后期墨家新论——兼论战国后期学术之演进问题
-
作者:
黄瑜 熊凯 来源:重庆社会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吕氏春秋 五德终始 邹衍 后期墨家 战国后期
-
描述:《吕氏春秋.应同》篇通常被今人视为引自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断片,这种流行已久的看法其实并不符合《应同》篇本意。从《应同》篇与邹衍、墨家之思想比较看《,应同》篇的五德终始学说可能是后期墨家根据吕不韦需要
-
“和谐世界”:中国“和”哲学与持久和平——以对道家、儒家、墨家“和”哲学的分析为中心
-
作者:
肖刚 来源:国际论坛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和谐世界 中国“和”哲学 持久和平
-
描述:从对中国道家、儒家和墨家的“和”哲学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儒家和道家的“和”哲学强调“和谐”的同时,也重视“和”的“和平”内涵,或者说和谐与和平是“和”的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而墨家的“和”哲学
-
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形式化和非形式化问题
-
作者:
李包庚 魏娜 来源:天中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亚里士多德 逻辑 形式化 非形式化
-
描述:非形式化是墨家逻辑的主要特点,而亚里士多德逻辑的主要特点是形式化。形式化注重精确性、系统性,但也比较远离现实生活;而非形式化则紧密联系日常语言,但也有明显缺陷。当前逻辑学发展既要注重形式化研究,也要注重非形式化研究。
-
不同文化传统与不同逻辑传统——墨家逻辑与亚里氏多德逻辑的比较
-
作者:
崔清田 来源:中州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文化传统 墨家逻辑 亚里氏多德逻辑 比较
-
描述:逻辑与文化所讨论的是逻辑学与文化间的客观联系。这种联系由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构成文化整体诸要素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逻辑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需求对逻辑的制约 ,也表现为逻辑对文
-
从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看经济行为的新理性:互惠性与互恕性
-
作者:
李文波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互惠性 互恕性 嵌入性 墨家 兼相爱 交相利
-
描述:探讨其背后的社会伦理的深层结构 ,作为一种尝试 ,或许可以在中国先秦墨家哲学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思想中加以发掘 ,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观所阐发的正是基于道德的价值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工具理性的结合。由此出发 ,互惠性与互恕性作为新经济伦理的内在基础才更具备了相当的合理性
-
从文化的角度看逻辑对数学之影响:以墨家的逻辑对中国传统数学影响为例
-
作者:
刘邦凡 来源: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但人们显然都承认:那些具有普适性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思想、观念、意识等等,都属于文化。人们对"逻辑"的理解也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但归纳起来,也不外就是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