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矛盾理想和道德——墨子兼爱辩及墨子悲辛论
-
作者:
吴桂美 来源:平原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道德自觉 悲辛
-
描述:,是墨子在坚持等级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对人的道德自觉。兼爱说自产生就存在着矛盾,其中包含了墨学发展的许多潜在的悲剧因素,这将墨学引入一种尴尬。这种尴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法实行带来了教义的空泛,二是
-
论墨子的宗教神学与人的理性自觉
-
作者:
张宏斌 来源: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宗教神学 人的有限性 复古思想 天志神学
-
描述:本文认为 ,作为一种宗教神学 ,墨子的“天”是理性和绝对价值的体现 ,为社会整合提供了一种价值依据。由于墨子“天志神学”的异端性 ,墨家学说没有上升为意识形态 ,但对汉代天人感应论宗教政治学的建立 ,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浅析墨子“兼爱互利”道德思想
-
作者:
李佳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道德思想
-
描述:以“兼爱”为基础的深化与拓展。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对当今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墨子的兼爱理想与现代道德建设
-
作者:
李燕 来源:池州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现代道德建设
-
描述:兼爱理想贯穿墨子学说.墨子提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道德原则来正确处理群己人我关系,以提高社会整体道德修养,这于现代道德建设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墨子在道德评价中所采取的志功合一的标准也是值得借鉴
-
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反思:兼谈兼爱思想对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启示
-
作者:
张宝石 来源: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兼爱思想反思 道德建设
-
描述:兼爱是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兼爱主张整体的爱,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爱.兼爱思想并没有在战国时代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兼爱思想作为一种高标准的道德理想脱离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客观现实;兼爱思想忽视社会主体
-
谈墨子兼爱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价值
-
作者:
顾伟新 徐婷 来源:大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伦理基础 应用和谐
-
描述:墨子的兼爱互利思想体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兼爱是一种道德,是一种理想.兼爱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道德的作用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本文分析了兼爱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价值,并提出了如何将其应用于和谐社会的一些看法.
-
“兼爱”对当下道德危机的教化启示
-
作者:
韩杰英 来源:科教文汇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义利关系 道德滑坡
-
描述: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当正视公民道德心态畸形,道德行为失范,道德理念淡薄等道德滑坡现象已十分严重,并日益成为制约我国道德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议题。两千多年前的墨家“兼爱”思想对正确处理公民之间的“义利关系”,解决现实中的道德滑坡现象仍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墨子兼爱
-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小天使(语数英初二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原文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
兼爱的墨子
-
作者:
海佛 来源:创作评谭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孔子 墨学 古中国 秦始皇 儒学 哲学家 杨朱 孔乙己
-
描述:一去年秋天,黄淮地区大雨。大雨过后,天晴了,我坐火车从徐州到了北二百里地的滕州,去了墨子的故乡。下了火车,走出车站,到了滕州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铜色的、巨大的墨子塑像。我以为,墨子比孔子还伟大。在古中国,除了帝王之外,还有谁比孔子伟大?
-
浅析“兼爱”思想对我国道德建设的作用
-
作者:
杨娟 朱美芬 来源:学理论(下)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仁爱 道德建设
-
描述:“兼爱”思想是墨家的核心观点,它的提出是为维护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平民阶层的利益,与维护统治阶层利益的儒家“仁爱”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在当代,宣传“兼爱”思想有利于解决当前的道德危机问题,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是我国进行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