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墨子生平
墨子简介
图书
图册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资料
墨家介绍
图书
图册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墨学研究
图书
图册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资料
墨家思想
图书
图册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墨子遗迹
图书
图册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资料
墨子风俗
资料
图片
墨子传说
墨子出生的故事
墨子故事四则
墨子在鲁山的故事
其他传说故事
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论文
(2032)
学位论文
(295)
会议论文
(115)
图书
(81)
资料
(28)
图片
(2)
按栏目分组
墨家介绍
(1060)
墨学研究
(1030)
墨家思想
(272)
墨子生平
(182)
墨子遗迹
(9)
按录入时间分组
2017
(14)
2016
(2539)
按来源分组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
(17)
兰台世界
(12)
社会科学战线
(10)
青年与社会
(7)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7)
伦理学研究
(5)
醒狮国学
(5)
经济与社会发展
(4)
中华文化论坛
(4)
电影评介
(4)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
(4)
继续教育研究
(3)
九江师专学报
(2)
新认识
(2)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
中华武术(研究)
(2)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
(2)
现代交际
(2)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
(2)
文化市场
(1)
石油政工研究
(1)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
(1)
塔里木大学
(1)
齐鲁文史
(1)
毛泽东研究
(1)
党史博采(理论版)
(1)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
(1)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
(1)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1)
首页
>
根据【检索词:
墨家思想 武侠精神
】搜索到相关结果
7
条
墨家
辩学
思想
研究
作者:
李志红
来源:
河北大学
录入时间: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 逻辑 辩 文化 语言
描述:
春秋战国期间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
墨家
辩学产生的基础。《墨辩》第一个从逻辑学的角度提出了“辩”这一范畴。
墨家
辩学
思想
中的“辩”包括辩论、辨别、辩学三种含义。“辩”是针对某一具体对象“彼
墨家
名辩学
思想
研究:从逻辑与文化的关系视角看
作者:
吴中博
来源:
河北大学
录入时间: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名辩学思想 文化 影响
描述:
墨家
的名辩学
思想
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型代表。逻辑是文化的产物,战国时期的社会生产状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
墨家
名辩学
思想
产生的社会背景。先秦诸子关于名辩学的理论积淀,构成了
墨家
名辩学的
思想
渊源。
墨家
名辩
墨子“兼爱”
思想
研究
作者:
白波
来源:
河北大学
录入时间: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兼相爱 交相利 天志 非攻
描述:
为目的,体察百姓人民之苦,反映时代
精神
的需求。“兼爱”
思想
中蕴含的平等、互利、和平的
精神
,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也是值得世界各国借鉴的。
论墨子“兼爱”
思想
的特点
作者:
王鑫
来源:
河北大学
录入时间: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孔子 仁爱
描述:
先秦诸子中,墨子讲兼爱,孔子讲仁爱。由于出身的不同,二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形成两种不同形态的人道
思想
。墨子立足于功利主义,提出了“兼爱”的
思想
。孔子立足于道德人文主义,提出了“仁爱
《墨子》“尚贤”
思想
研究及现代释解
作者:
赵海玲
来源:
河北大学
录入时间: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子》 尚贤 人才思想
描述:
墨子,名翟(约公元前468----前387),战国时期鲁国人,
墨家
学派创始者。宋昭公时期为宋国大夫,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事”[
1
]p445(《墨子·贵义》),初“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墨子》“尚贤”
思想
研究及现代释解
作者:
赵海玲
来源:
河北大学
录入时间: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子》 尚贤 人才思想
描述:
墨子,名翟(约公元前468----前387),战国时期鲁国人,
墨家
学派创始者。宋昭公时期为宋国大夫,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事”[
1
]p445(《墨子·贵义》),初“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墨子》“尚贤”
思想
研究及现代释解
作者:
赵海玲
来源:
河北大学
录入时间: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子》 尚贤 人才思想
描述:
墨子,名翟(约公元前468----前387),战国时期鲁国人,
墨家
学派创始者。宋昭公时期为宋国大夫,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事”[
1
]p445(《墨子·贵义》),初“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上页
1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