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经》的“同”、“异”概念浅析
-
作者:
范竹增 来源: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经》 异交 后期墨家 经说 公孙龙 惠施 同一性 万物 画圆 合同异
-
描述:“同”与“异”是《墨经》中一对重要范畴。“同”是反映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的概念,即同一性;所谓“同”并不是无差别的绝对等同,而是包含于差异之中的 同一性,即“异中之同”。“异”是反映事物之间相互区别
-
略论《墨经》中关于同和异的辩证思维
-
作者:
孙中原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略论《墨经》中关于同和异的辩证思维
-
略论《墨经》中关于同和异的辩证思维
-
作者:
孙中原 来源:社会科学杂志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辩证思维 《墨经》 逻辑体系 中国古代 辩证逻辑 中国逻辑史 思维成果 形式逻辑
-
描述:一、问题的提起和意义恩格斯曾一再谈到研究古代辩证思维的意义。①当然,他当时说的主要是指古希腊的辩证思维。但是在中国古代,确有堪与古希腊相媲美的辩证思维成果。过去治中国逻辑史者,多着眼于相当西方
-
《墨经》时空观小议
-
作者:
束际成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经 后期墨家 墨子学说 思想 显学 精华 时空观 无限性 空间无限 客观存在
-
描述:《墨经》是后期墨家的集体著述。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学说的精华,抛弃了墨子关于天志、神、鬼的思想,注重实践经验,重视吸取和总结各方面的成果,成为战国时代的“显学”。墨家“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经》一书反映了后期墨家是如何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唯心主义成份,怎样以当时的科学成就来建立唯物主义宇宙观
-
《墨经》时空观念述评
-
作者:
洪震寰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时空观念 墨经 空间无限 无限性 甲骨文 概念 墨家 时间观念 物理学 自然科学
-
描述:一前言时间和空间,不但是哲学里,而且是自然科学里一对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人们在实践中建立得最早的观念之一。我国远在殷代,由于生产斗争及战争活动的需要,对时空观念已非常重视。从遗存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甚至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除了用一点数的观念外,大量的还是用时间(如甲、乙、丙、丁……)
-
墨经中的时空概念和光学理论
-
作者:
方孝博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时空概念 物理学 球面反射镜 几何光学 物体 成象 墨经 焦点 文字 成书年代
-
描述:墨经是中国二千余年前战国时代墨翟的遗著“墨子”中间的一部分,共四篇,成书年代应在纪元前五世纪后半叶和纪元前三世纪中叶之间。其中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哲学和科学资料,而且具有明显的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观点
-
“仁爱”与“兼爱”的同和异
-
作者:
李军 周平会 来源:柳州师专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仁爱 兼爱 孔子 墨子
-
描述:針對春秋戰國時期混亂的社會局面,孔子和墨子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仁愛”與“兼愛”的對立並不在於“愛有差等”和“無差別之愛”,相反,在這一點上,他們是一致的,真正的分歧在於:前者從人之為人的道德理性尋找理論的依據,而後者把目光投向了經驗世界的“實利”,前者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後者主張“己所欲,施於人”,前者體現了主體間的尊重與平等,後者常常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
-
《墨经》“止类以行人,说在同”译释思考
-
作者:
樊国萍 李梅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经 行人 墨论 体系解释 历史解释
-
描述:《墨子》是我国先秦时墨家著作的重要经典,《墨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文排序需旁行而读,语言凝练,文意晦涩,以致理解较难。如对《经下》中"止类以行人,说在同"的理解,传统学者孙诒让、梁启超等仅是从
-
墨家逻辑推类思想研究
-
作者:
王盈盈 来源:总裁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逻辑 推类 依据 性质 影响
-
描述:推类是墨家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也是中国古代逻辑的主要类型.对推类进行了界定,研讨了墨家推类的依据和逻辑性质,并考察了形成墨家推类思想的独特特点的背景.
-
析《墨经》“以名举实”的名实观
-
作者:
张万强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经 名 实 指称 以名举实
-
描述:《墨经》"以名举实"的名实观,涉及到的是"名"对于"实"的指称问题。根据所指称之"实"的不同情况,《墨经》对"名"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墨经》认为,名不必实,实不必名,名实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与实指的指称方式相比,用"名"来指称"实"更具概括性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