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文化思想的翻译与传播研究:以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策略研究为例
-
作者:
郑侠 冯丽妍 来源:疯狂英语(教师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英译本 翻译策略 文本意义 文化意义
-
描述:中华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墨子》作为中国文化典籍的代表作之一,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已有近100年的历史。本文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墨子》英译本,对译本中涉及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策略
-
《墨子》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
作者:
李淑杰 来源: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关联理论
-
描述: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因此对其翻译应兼顾文本与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译介是典籍翻译成功的关键之一.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以的英译本为例,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
《墨子》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
作者:
李淑杰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关联理论
-
描述: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因此对其翻译应兼顾文本与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译介是典籍翻译成功的关键之一。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以《墨子》的英译本为例,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
《墨子》英译本中的文本误释与翻译策略
-
作者:
苗雪梅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李译本 文本误释 翻译策略 文化差异
-
描述:《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目前,针对《墨子》李译本的研究为数甚少。结合具体实例,从李译本的翻译成果看,李译本中存在文本误释现象,因此,观察造成文本误释现象的主客观原因,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正确解读文化差异尤为重要。
-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墨子》英译对比研究
-
作者:
葛萌 来源:才智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墨子》英译 英译对比
-
描述:本文在关联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墨子》的三个英译本分析,以其译本可读性和易理解性为基础,依托作者、译者以及读者三者之间的思想交流来浅析各译本,能更好地加深我们对典籍翻译的理解。
-
从关联理论角度研究李绍崑英译《墨子》
-
作者:
曾帅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李绍崑 《墨子》 英译本 翻译策略
-
描述:从关联理论角度研究李绍崑英译《墨子》
-
《墨子》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变异——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的“失语症”
-
作者:
聂韬 来源:中外文化与文论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 失语症 仁 义 上帝
-
描述: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情况分析,并加入对《论语》中承载了早期儒家文化的相同术语的英译情况比较,试图说明中国译者所受到的“他者文化”的影响,并不亚于具有西方文化主体身份的西方译者。而在当下跨文化的学术环境下
-
司马迁与墨学的精神关联
-
作者:
陈曦 来源: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司马迁 墨学 精神关联
-
描述:“尊儒而重道,墨盖非其所喜”,这一说法是不符合司马迁思想实际的。《史记》十分重视对墨学精义的吸收,这表现在司马迁记述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夏禹、晏婴等,均被涂抹上了一层浓郁的墨学色彩;墨学的若干合理内核,包括鲜明的平民意识、突出的功利精神等,亦为司马迁所多方汲取。至于司马迁的游侠观,倒是与墨学并无关涉。
-
论墨子“善守御”的军事防御策略
-
作者:
陈逢治 来源:齐鲁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善守御” 军事防御 伐谋伐交 联弱抗强
-
描述: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和军工技术专家,他的军事防御思想集中体现在扶弱救困的军事行动和国防战略中。他的“善守御”的军事防御策略具体表现在战前准备、军事部署、军事斗争、武器装备、伐谋伐交、联弱抗强等方面。他的军事防御理论对现代防御战争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墨子·尚贤中》翻译对比的探讨
-
作者:
张茵 来源:科教文汇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英译 比读 翻译原则 翻译技巧
-
描述:《墨子》一书记载了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研究仍有其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墨子尚贤中》部分内容的两种英文译本入手,探讨其不同的翻译原则与技巧,以及如何使典籍译文适应西方读者的语言和思维〉-7惯,以便从中获取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