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人格精神的思想渊源
-
作者:
刘丽琴 来源: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子的人格精神 思想渊源
-
描述:对墨子人格精神的研究,学术界侧重于墨子人格特征的研究,对墨子人格精神的思想渊源考察不够。墨子的人格精神是出自于多元化的思想基础:其源于尧舜禹之道、源于清庙之守、源于地域文化、源于实践而独创,通过探究墨子人格精神的多元化思想渊源,为墨子人格精神提供历史依据。
-
墨家思想中的“公共精神”资源
-
作者:
郭金鸿 宫振胜 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公共精神 “义”
-
描述:中华民族精神从来不缺乏公共精神基因,墨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公共精神资源。其以“义”为核心,通过“兼爱、交利、正义”等道德、功利、政治途径实现的公共精神理论,呈现出科学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双重特性,而其独特的公共生活空间和劳作造就了墨家行侠仗义的救世情怀。
-
墨家思想精髓与武侠精神
-
作者:
刘志华 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思想 武侠精神
-
描述:墨家思想所提倡的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以及为天下人谋天下的初衷与倡导平等博爱、热爱和平、果敢自信、除暴安良的武侠精神,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内在联系.墨家思想精髓对武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
志愿精神与墨子“兼爱”思想初探
-
作者:
周琦 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志愿精神 墨子 兼爱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描述:志愿精神是为了公益的或利他的目的而自愿且不为报酬的一种态度或观念,它和墨子的"兼爱"思想有相同之处。墨子的"兼爱"是指利他、互爱互利的一种思想。二者的相同之处是平等互爱、无私利他、不求回报;二者
-
[0图]墨子的智慧
-
作者:
舒大刚 来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墨家 通俗读物
-
描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为人也,“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篇》),“不求名、不求利、不违时、不乱法,以救世为务。为传道救世,墨子席不暇暖、突不得黔,居无宁日;短葛麻履,以自苦为极。纵然‘摩顶放踵利天下’,也在所不惜(《孟子?尽心上》)!”
-
《墨子的智慧》
-
作者:
古研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智慧 异文化 思想渊源 文化圈 事类 有限公司 源流 生平 兼爱
-
描述:本书系应台湾跃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Hann Caulour)之约而作。作者舒大刚。全书16万字,作者对墨子生平、墨书流传、墨学源流以及墨子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贤、尚同等思想,作了系统论述。书中在论述墨学本源时,提出了墨学诞生于东夷文化圈,而思想渊源则直接受惠于儒学的论点,
-
[0图]墨家的智慧
-
作者:
隋晓明主编 来源:北京:金城出版社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古老学说展现出来,因此选题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广阔的读者群。近代以后,对墨家智慧的研究呈现了新的局面,本书便是以此为基础,选取了近代对墨家思想研究中的精华,精挑细选七个最贴近生活的道家处世之道,构成了本书的大纲。
-
墨家智慧
-
作者:
王健 来源:科技信息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智慧 思想 精神
-
描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对于传统文化,要古为今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服务。墨子是位思想巨子,因为他自立门户,创立
-
墨家思想与新时期武术精神的塑造
-
作者:
郭华帅 来源:中华武术(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新时期 墨家思想 武术 武术精神
-
描述:在新时期重塑武术精神要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彰显武术人文教化价值,从武术的哲学"原点"出发,提炼墨家人文要义,使武术精神更加关注博爱、公平、平等、善良、友爱、勇敢、正义等更具现代气息、更加具体明确的人文价值,体现出武术对人的关怀。
-
雷锋精神与墨家侠义思想初探
-
作者:
胡文江 雷德胜 来源: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雷锋精神 侠义思想 墨家 实践
-
描述: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自觉追求。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体现了人类高于动物的社会本质属性。中国侠义思想源于墨家。墨子重视劳动人民,将追求理想社会寄希望于劳动人民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