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思想的管理学阐释
作者: 刘晓庆  来源:人民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管理  正义性 
描述:,贵义与天志构成其形而上的理论预设,非攻、尚同、尚贤、节用等则是其形而下的具体表现。 第1章,兼爱作为管理的价值原则。兼爱倡导平等之爱,要求对人对己持相同的标准,遵循交互逻辑,运行方式是先人后己,带来
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研究
作者: 桂琰  来源:人民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子思想  墨子社会保障思想 
描述:墨子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立的世间“显学”,一度对我国古代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政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墨子思想已经融入民族性格中,并潜移默化的指导着中华民族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观念。墨子思想中有关国民生活保障的相关理念和主张可以提炼总结为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即墨子及其弟子、后学所提出的超越个人层次的国民生存保障思想,包括针对各种生存风险的家庭(宗族)保障思想、邻里(民间)互助思想、国家(政府)保障思想,其基本文献载体是《墨子》一书。对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探索和研究,其主要意义是在前人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做本土性的探索,以期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整体研究尽绵薄之力。 本文首先在利用哲学诠释的方法确定“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定义的前提下,选取“墨子思想”作为切入点,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鉴别和整理,然后对整个墨学研究脉络和近现代代表性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在此基础上,明确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宏观思想基础。 其次,本文对墨子时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进行探讨,分析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形成的渊源以及时代背景。 接下来,本文分析、总结和建构了墨子社会保障思想体系。首先,根据一般思想体系的构成原则从墨子思想中搜索、定位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思想基础、思想核心、思想目标等顶层结构要素。再结合社会保障体系的一般构成,解析、确定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内容要项、实践主体和实现方式等次级结构组成要素。进而分析两层之间及单层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以上基础上,本文把墨子社会保障思想放在社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审视,探索墨子社会保障思想以社会递变为依托的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内在与外在原因,并对不同时期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做准确的历史定位。 最后,本文试着探讨了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当代意义。先将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中心思想与现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核心理念做比较,抽取其中所蕴含的普世价值和元精神作为核心价值,也即—— “兼爱”与“交利”。然后,从整体观与系统观出发,以“爱”为切入点,对儒家仁爱、释家慈悲和道家贵己观下的不同社会保障思想和主张进行对比,分析差异,进而总结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理论特质。 总体来说,本文将墨学义理研究转化为以社会保障为基点的系统问题,以墨子社会保障思想为着眼点,针对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在名称、定义、基础、构成要项、发展脉络以及影响价值上展开论陈与反思,进而得出结论:其“为万民兴利除害”的核心理念与当代社会保障“以人为本”的制度特性一脉相承;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核心理念与现代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共享”的理论实质相契合;而墨子本人“摩顶放踵利天下”的精神境界以及“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奉献行为更使其推行的平等博爱主义和利他精神深入人心并流芳至今,成为现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正本之源。我们应该借鉴吸收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精髓,开拓一条面向现实、放眼未来,兼顾历史与传统的社会保障新路。
近代墨学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人民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近代墨学研究
墨辩、因明与亚氏逻辑推理形成的比较研究
作者: 陈克守  来源:人民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继梁启超、章太炎之后,胡适、章士钊、谭戒甫、沈有鼎、虞愚、詹剑蜂、李匡武、石村、。杨百顺等学者,都提倡井做过三大逻辑比较研究方面的工作,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一:我们现在能否得班结论逸,比较研笼工作己经大功告成了呢?无疑,回答应是否演的。周文英誉说想,这种珍较和综合工作应有三个阶段,……
《墨经》的科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
作者: 李善瑛  来源:人民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科学技术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变成一个为人的世界的手段或工具,人是这个为人的世界的中心。当今时代是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却存在着明显的脱离人的倾向。我们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态势应该做出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呢?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已进行过积极的有意义的思考。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我试图从墨家的科学观中寻找它值得借鉴的地方,从而获得一些启示。在这篇论文中,我尝试通过分析《墨经》中科学知识的特点,揭示墨家的人本主义思想特征。由于《墨经》年代久远,讹误甚多,体例又非常怪异。众学者对之的解释往往不同。面对繁杂的资料,这篇论文在材料选择上难免有一定疏漏之处,很难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统一。这里我简要地总结一下我的论文的要点:第二章:“《墨经》科学思想的形成”。墨家学派的科学思想是在吸取前人的文化基础上,并在当时农、工、商特别是手工业的高度发达的影响下形成的。《墨经》一书与《考工记》、《九章算术》都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就《墨子》一书的思想体系来说,许多学者将其分为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并对其作者究系何人争论不已。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本论文根据其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前后一贯性,采取的是将其作为整体来研究的态度。第三章:“《墨经》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与真理性的检验”。一般而言,科学活动研究方法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通常是先提出假说,再对之加以反复检验,逐步完善,最后形成科学理论。《墨经》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此是符合一致的。墨家在实验条件不够的情况下,大胆想象,大胆假设提出了“均之绝否”假说,并在今日得到了证明。墨家也注重科学检验,运用的科学检验方法和标准有“三表法”和“察类明故”等都具有重视实际生活经验的特征。第四章:“《墨经》数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墨经》中对数学知识的记载以几何学内容最为丰富,包括点线面体的定义及相互逻辑关系,图形对比方法,有穷与无穷的问题,方圆直线等的性质等。墨家成员多是手工业者,所以《墨经》中的数学知识多侧重于手工业技术所亟需的几何学知识。《墨经》中的集合论思想和倍数法具有数学知识的逻辑演绎特征,使数学知识的基础相对严密可靠了许多。第五章:“物理学的基本观念”。墨家对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及其相互间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并提出自己的时空观、运动观。他们的观点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不同,而与现代物理学的相对时空观更接近些。墨家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时遵循两个方法论原则,一是“可比性原则”,一是“五行毋常胜”。他们认为不同的物理量之间是不可比的,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变化的,主张视具体情况分析之。这与现代科学重视观察、实验、分析、论证的方法论是一致的。在力学方面,墨家认识到“力”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在实践生活中逐渐总结出的杠杆原理、滑轮原理和斜面原理,也被墨家再次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墨家在光学方面提出了“影不徙”的观点,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对重影现象,凹凸面镜成像规律进行了总结,作出了接近科学的说明。第六章:“《墨经》科学思想的现代意义”。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但在它给社会发展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如战争,以及其他方面的负作用。《墨子·鲁问》中有一句话总结了墨家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评定标准:“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经》中所记载的科学技术知识都有实用的功利主义色彩。我的这篇论文就是希望从《墨经》所蕴涵的人本思想中得到一些借鉴,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墨子思想的管理学阐释
作者: 刘晓庆  来源:人民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管理  正义性 
描述:,贵义与天志构成其形而上的理论预设,非攻、尚同、尚贤、节用等则是其形而下的具体表现。 第1章,兼爱作为管理的价值原则。兼爱倡导平等之爱,要求对人对己持相同的标准,遵循交互逻辑,运行方式是先人后己,带来
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研究
作者: 桂琰  来源:人民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子思想  墨子社会保障思想 
描述:墨子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立的世间“显学”,一度对我国古代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政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墨子思想已经融入民族性格中,并潜移默化的指导着中华民族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观念。墨子思想中有关国民生活保障的相关理念和主张可以提炼总结为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即墨子及其弟子、后学所提出的超越个人层次的国民生存保障思想,包括针对各种生存风险的家庭(宗族)保障思想、邻里(民间)互助思想、国家(政府)保障思想,其基本文献载体是《墨子》一书。对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探索和研究,其主要意义是在前人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做本土性的探索,以期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整体研究尽绵薄之力。 本文首先在利用哲学诠释的方法确定“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定义的前提下,选取“墨子思想”作为切入点,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鉴别和整理,然后对整个墨学研究脉络和近现代代表性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在此基础上,明确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宏观思想基础。 其次,本文对墨子时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进行探讨,分析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形成的渊源以及时代背景。 接下来,本文分析、总结和建构了墨子社会保障思想体系。首先,根据一般思想体系的构成原则从墨子思想中搜索、定位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思想基础、思想核心、思想目标等顶层结构要素。再结合社会保障体系的一般构成,解析、确定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内容要项、实践主体和实现方式等次级结构组成要素。进而分析两层之间及单层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以上基础上,本文把墨子社会保障思想放在社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审视,探索墨子社会保障思想以社会递变为依托的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内在与外在原因,并对不同时期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做准确的历史定位。 最后,本文试着探讨了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当代意义。先将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中心思想与现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核心理念做比较,抽取其中所蕴含的普世价值和元精神作为核心价值,也即—— “兼爱”与“交利”。然后,从整体观与系统观出发,以“爱”为切入点,对儒家仁爱、释家慈悲和道家贵己观下的不同社会保障思想和主张进行对比,分析差异,进而总结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理论特质。 总体来说,本文将墨学义理研究转化为以社会保障为基点的系统问题,以墨子社会保障思想为着眼点,针对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在名称、定义、基础、构成要项、发展脉络以及影响价值上展开论陈与反思,进而得出结论:其“为万民兴利除害”的核心理念与当代社会保障“以人为本”的制度特性一脉相承;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核心理念与现代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共享”的理论实质相契合;而墨子本人“摩顶放踵利天下”的精神境界以及“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奉献行为更使其推行的平等博爱主义和利他精神深入人心并流芳至今,成为现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正本之源。我们应该借鉴吸收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精髓,开拓一条面向现实、放眼未来,兼顾历史与传统的社会保障新路。
仁爱,兼爱,博爱:三种爱人观的比较认识
作者: 王玲  来源:人民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仁爱  兼爱  博爱 
描述:儒家、墨家、基督教的伦理思想尽管有其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文化意蕴及伦理精神,但是“爱人”却是三者共同讨论的一个话题。比较研究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以及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对于深入理解儒家、墨家和基督教思想甚至是中西传统文化的异同,进一步反思传统文化的合理精神内核并进行现代性的诠释,是有所裨益的。 “仁爱”思想作为儒家哲学理论体系中一个核心的伦理道德范畴,爱人是其核心内容。爱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是以爱亲为起点的,由爱亲推己及人,通过尽己之“忠”与推己之“恕”的互动联想把爱亲之仁推广到爱众之仁,从而实现其“仁者爱人”的普遍理想。“兼爱”思想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它强调爱无差等,强调应当毫无差别地爱一切人,同时遵循对等互报原则,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爱互利。“兼爱”常与“利”并提,这个“利”是指社会的公利。 “仁爱”与“兼爱”思想的根本分歧在于“别”和“兼”的矛盾,即差等之爱和平等之爱的矛盾。而差等之爱与平等之爱的根本分歧又集中于,爱是有我还是无我。儒家的“仁爱”认为爱是有我的,是从我出发,由己及人、由近及远地达到万物一体的仁爱;而“兼爱”主张对所有人给予一视同仁的爱,抹煞了人我、主客之别,必然导致对主体自身的忽略,忽视了主体作为爱的行为的先在依据的地位。“有我”是人伦关怀得以存在的前提,而“兼爱”将主体推到完全无我的境地,在理论上存在着被架空的危险。 由于儒家的仁爱思想适应了我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迎合了我国注重血缘亲情的民众心理,因而在儒墨之争后,逐渐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兼爱思想取消主体独立性的做法与“以己为中心”的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格格不入,它主张的毫无差别的爱,又与差序格局中对于对象的要求是相悖的。差序格局中,按对象由近及远负有的义务从多到少。这必然不能被大众接受,因而其理论影响逐渐式微。 “博爱”是基督教伦理的最高原则和核心观念,包含“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基督教宣扬平等之爱,《新约》里“爱仇敌”这一理念的提出使平等之爱的普遍原则进一步深化,强化了平等之爱的观念。 从爱与公正这个角度来比较仁爱与博爱,儒家主张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种类的爱,这不仅考虑到了所爱对象的特殊性,也考虑到了爱人的社会后果,这种爱的概念与公正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基督教提出爱仇敌的理念似乎与公正矛盾,但是,宗教理想完全是从内在的和超越的观点来看待道德行为的。我们应当把基督教的爱看成是个人道德,把社会公正看作是团体道德,用道德二元论的方法来化解基督教的爱与公正之间存在的矛盾。 博爱与兼爱,都在强调平等之爱的同时体现了对血缘关系的排斥,都崇尚爱人如己,反对因私枉法。但在墨子那里,爱仇敌这一理念是不存在的。从爱与公正的角度来说,基督教的平等之爱是一种绝对的宗教教义式的个人道德,而墨家的平等之爱却是一种相对的社会团体道德。因此,同样作为平等之爱,二者对于爱与公正之间关系的架构是有区别的。 分析三种爱人观的人性论基础和道德起源可以看出,仁爱是一种出自人的善良本性的行为,仁爱思想是以人为中心、情感性的;墨子从现实功利出发谈人性问题,兼爱思想在本质上是以利为本、世俗性的;基督教的人性问题是放在神人关系的范畴之内来探讨的,博爱思想是以神为本、超越性的。因而,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和基督教的“博爱”这三者各自的思想实质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在于:儒家的“仁爱”是一种进取型的仁人之爱,墨子的“兼爱”是一种功利型的互惠之爱,而基督教的“博爱”是一种超越型的牺牲之爱。 现阶段,我们应当调和好差等之爱和平等之爱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协调好“仁爱”、“兼爱”、“博爱”三种爱人观中合理因素的不同适用范围,即分别在人际交往领域、经济政治领域以及彼岸精神世界等领域发挥三种爱人观的侧重作用,使差等之爱继续发挥其有利的一面,也充分运用好平等之爱的合理因素,使它们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