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变动社会中的建设诉求:墨子“理想社会”思想解析
-
作者:
姚俊 来源:安徽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理想社会 社会建设
-
描述:春秋战国之际,我国在百家争鸣中步入一个思想纷呈的新时期,处于变革中的先贤诸子们纷纷针对时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勾画着各自的理想王国。墨子的思想纷繁复杂,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并且墨家作为一个代表下层民众利益的学派,以入世博爱的情怀,构建了关切民生的理想社会模式。本文拟从墨子所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伦理基础、治国方略、经济建设等方面勾勒出墨子在救治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理想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伦理秩序是墨子理想社会的道德目标,以协调社会人际关系,重建伦理原则;以“贤人”为核心的管理施政模式是墨子理想社会的治国方略,以完善国家政治体制,促进社会健康运行;经济建设是墨子理想社会的富国之法,以增加社会物资财富,实现强国富民目的。在其中分别对应包含的构成要素中,“贵义”是强调治国的基本道德规范,反映了民众对社会正当行为的渴望;“兼爱”呼吁人们推己及人、彼此相爱、互惠共荣;“贵生”则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敬仰;“尚同”主张按照“天志”来统一全国的思想和行动,建立一种健全的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尚贤”提倡以贤德与否作为选拔任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与尚同一起作为国家治政之根本,是墨子理想社会政治的核心;“非命”坚决批判“天命论”,号召人们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将对理想的追求落实于现实中,通过现实中的勤奋努力,达致理想实现。“尚力”倡导人们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努力创造社会价值;“尚俭”则体现了消费用度的合理安排,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节用”、“节葬”、“非乐”等;“天志”、“明鬼”思想则是为了理想社会各要素得以施行的宣传手段和有力保证。墨子这些思想观点于我们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
-
墨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
作者:
侯宗华 来源:安徽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教育思想 办学形式 宗教信仰教育 教育内容
-
描述:私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出现在社会生产力显著的进步、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倡私学,墨子紧随其后大办私学,成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 墨子学说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大部分,在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科学、军事等方面都有独特主张和一贯宗旨,内容博大精深。墨子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农与工肆之人”,其教育成果显著,墨家弟子之多可与孔门匹敌,一度为“世之显学”。他创立了“教育救世论”、“人性所染论”、“天志决定论”等一系列教育理论。墨学通过“上说下教”的方式而流传于世,在影响当时的诸侯列国的同时,也逐步得到诸子百家的承认。 墨子教育思想尤其深刻、精辟,教育内容丰富,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育作用。墨子把教育看成是“为义”的一桩大事。他把“有道者劝以教人”作为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三项根本措施之一,极力反对“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二是教育目的。墨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救世”。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贤士”或“兼士”,使之成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三是教育原则和方法。墨子主张“强说人,不叩亦鸣”,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言而有行,述而且作”、“以名举实,教学统一”、“因材施教,因人而育”及“学以致用”等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四是教育内容。墨子的教育内容分为“谈辩、说书、从事”三大类,既有以“兼爱”为核心的人格塑造教育,还注意对自然科学、军事知识、劳动技能以及以“天志”、“明鬼”为核心的宗教信仰教育。 墨子的教育思想与孔子相比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教育作用:与孔子相比,墨子注意到教人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重要性以及重视人的主动精神,认为决定人的富贵贫贱不是命,而是“力”之强弱。其次,教育对象:孔子和墨子都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在人性论方面,墨子比孔子更彻底。第三,教育目的: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第四,教育内容:儒家偏向于人文教育,墨家则更侧重于科学教育;儒家敬天远鬼、不言祸福,墨家尊天明鬼、专言赏罚;儒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却轻视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墨家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第五,教育方法:孔子重直觉思维和整体思维;墨子重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他在中国逻辑史上首先提出“类”和“故”的概念。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墨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道德教育。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兼爱”。在其兼爱思想中蕴含了深刻的尊敬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观点。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可以从强化“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为核心的社会公德教育等方面着手借鉴墨子的兼爱思想,强化道德教育。 自然科学教育。后人称墨子为“科圣“,足以反映其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对我们的启示: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源于科学技术的实践。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有好的环境和机制作保证。 维护和平教育。墨子主张“非攻”,反对并制止侵略战争。因为战争给被侵略国的人民造成无穷的灾难,但也给侵略国的人民增加负担。“非攻”的本质是让他人无忧无虑地生存,体现了一种对他人生命的深切爱护和终极关怀。墨子的“非攻”思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文化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同墨子的技能教育相比,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一种是不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的人才成为“简单操作型”。我们应借鉴墨子重视技能教育的成功经验,高职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
-
墨学新论:《墨子》佚文及墨家学说研究
-
作者:
徐华 来源:安徽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子》佚文 墨家 墨子思想
-
描述:本论文力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辨析《墨子》篇章及内容,解读并阐述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说的思想内容。全文共分十章,大体包括三方面:一是考辨今本《墨子》及其佚文,二是辨析史籍中关于墨子及其著作的记载,三是解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的若干内容。 第一章考论今所传道藏本《墨子》前七篇的内容,推断《亲士》、《修身》二篇当属墨子早年自著,而《所染》至《三辩》五篇则应为其早期门人弟子所记。 第二章辨析疑出《墨子》的“献书惠王”、“天与地孰仁”、“先质而后文”和“申徒狄”四则佚文,指出有些或可补今本之阙,有些则实难从信。 第三章通过对《太平御览》中内容同为“多言何益”的三则载录之分析与研究,以为其相互之间可互相印证,对话体现了墨子思想的务实主义倾向及特点。 第四章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被指为《墨子》佚文的《鬼神之明》篇的研究,认为该篇当属《董子》而非《墨子》。 第五章分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关于墨子记述所存在的疑点,推测其成因可能有三种,或是司马迁认为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尚不充分而慎语阙言,或是主、客观方面的多重因素导致有所隐没,或是流传过程中的人...
-
变动社会中的建设诉求:墨子“理想社会”思想解析
-
作者:
姚俊 来源:安徽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理想社会 社会建设
-
描述:春秋战国之际,我国在百家争鸣中步入一个思想纷呈的新时期,处于变革中的先贤诸子们纷纷针对时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勾画着各自的理想王国。墨子的思想纷繁复杂,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并且墨家作为一个代表下层民众利益的学派,以入世博爱的情怀,构建了关切民生的理想社会模式。本文拟从墨子所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伦理基础、治国方略、经济建设等方面勾勒出墨子在救治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理想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伦理秩序是墨子理想社会的道德目标,以协调社会人际关系,重建伦理原则;以“贤人”为核心的管理施政模式是墨子理想社会的治国方略,以完善国家政治体制,促进社会健康运行;经济建设是墨子理想社会的富国之法,以增加社会物资财富,实现强国富民目的。在其中分别对应包含的构成要素中,“贵义”是强调治国的基本道德规范,反映了民众对社会正当行为的渴望;“兼爱”呼吁人们推己及人、彼此相爱、互惠共荣;“贵生”则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敬仰;“尚同”主张按照“天志”来统一全国的思想和行动,建立一种健全的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尚贤”提倡以贤德与否作为选拔任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与尚同一起作为国家治政之根本,是墨子理想社会政治的核心;“非命”坚决批判“天命论”,号召人们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将对理想的追求落实于现实中,通过现实中的勤奋努力,达致理想实现。“尚力”倡导人们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努力创造社会价值;“尚俭”则体现了消费用度的合理安排,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节用”、“节葬”、“非乐”等;“天志”、“明鬼”思想则是为了理想社会各要素得以施行的宣传手段和有力保证。墨子这些思想观点于我们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
-
墨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
作者:
侯宗华 来源:安徽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教育思想 办学形式 宗教信仰教育 教育内容
-
描述:私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出现在社会生产力显著的进步、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倡私学,墨子紧随其后大办私学,成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 墨子学说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大部分,在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科学、军事等方面都有独特主张和一贯宗旨,内容博大精深。墨子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农与工肆之人”,其教育成果显著,墨家弟子之多可与孔门匹敌,一度为“世之显学”。他创立了“教育救世论”、“人性所染论”、“天志决定论”等一系列教育理论。墨学通过“上说下教”的方式而流传于世,在影响当时的诸侯列国的同时,也逐步得到诸子百家的承认。 墨子教育思想尤其深刻、精辟,教育内容丰富,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育作用。墨子把教育看成是“为义”的一桩大事。他把“有道者劝以教人”作为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三项根本措施之一,极力反对“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二是教育目的。墨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救世”。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贤士”或“兼士”,使之成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三是教育原则和方法。墨子主张“强说人,不叩亦鸣”,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言而有行,述而且作”、“以名举实,教学统一”、“因材施教,因人而育”及“学以致用”等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四是教育内容。墨子的教育内容分为“谈辩、说书、从事”三大类,既有以“兼爱”为核心的人格塑造教育,还注意对自然科学、军事知识、劳动技能以及以“天志”、“明鬼”为核心的宗教信仰教育。 墨子的教育思想与孔子相比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教育作用:与孔子相比,墨子注意到教人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重要性以及重视人的主动精神,认为决定人的富贵贫贱不是命,而是“力”之强弱。其次,教育对象:孔子和墨子都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在人性论方面,墨子比孔子更彻底。第三,教育目的: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第四,教育内容:儒家偏向于人文教育,墨家则更侧重于科学教育;儒家敬天远鬼、不言祸福,墨家尊天明鬼、专言赏罚;儒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却轻视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墨家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第五,教育方法:孔子重直觉思维和整体思维;墨子重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他在中国逻辑史上首先提出“类”和“故”的概念。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墨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道德教育。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兼爱”。在其兼爱思想中蕴含了深刻的尊敬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观点。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可以从强化“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为核心的社会公德教育等方面着手借鉴墨子的兼爱思想,强化道德教育。 自然科学教育。后人称墨子为“科圣“,足以反映其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对我们的启示: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源于科学技术的实践。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有好的环境和机制作保证。 维护和平教育。墨子主张“非攻”,反对并制止侵略战争。因为战争给被侵略国的人民造成无穷的灾难,但也给侵略国的人民增加负担。“非攻”的本质是让他人无忧无虑地生存,体现了一种对他人生命的深切爱护和终极关怀。墨子的“非攻”思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文化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同墨子的技能教育相比,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一种是不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的人才成为“简单操作型”。我们应借鉴墨子重视技能教育的成功经验,高职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