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视角中的墨子“非乐”思想
作者: 张怡心  来源:山东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非乐”  “民粹主义”  思想解读 
描述:墨子的“非乐”思想代表了墨家艺术观,细究墨子“非乐”内涵,可以看出里面蕴含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用、节葬等墨家基本纲领。在对墨子基本思想进行研读时,我们发现墨子与19世纪兴起的“民粹主义运动”有着共通的理论诉求,即都是站在平民大众的角度,力求代表普通民众的利益,崇尚生产劳动,批判现行国家制度下精英群体对民众的压迫行为,主张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呼唤社会的公平正义。将墨子与民粹主义结合起来予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解读墨子“非乐”学说时,以“民粹主义”为视角,探讨墨子在音乐艺术方面体现的民粹主义特征。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墨子“非乐”思想中的民粹主义色彩:首先介绍民粹主义的基本理念,然后从民粹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墨子的基本主张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平民本位观,指出墨子“非乐”的诞生乃是对国家现行“礼乐”制度的批判,进而探讨“非乐”思想与民粹主义的共通之处。第二部分是基于“民粹主义”的立场对墨子“非乐”思想的详细解读:根据民粹主义崇尚人民、维护人民利益、宣扬平等的主张,认为墨子“非乐”思想体现了崇尚劳动生产、维护劳动人权、平民政治观等理论诉求;然后进一步指出民粹主义和墨子“非乐”都强调人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劳动、社会成员应遵循劳动本位、社会活动应保障人民利益、社会精英应重视劳动人民的生存、政治制度应采取民本主义等主张;在此基础上说明墨子“非乐”的原因乃是认为音乐活动劳民费政、王公贵族的礼制与享乐侵害了劳动者的人权。第三部分是在“民粹主义”的视角下分析墨子“非乐”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局限性。文章认为,“非乐”思想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独树一帜的主张,是平民大众对精英贵族垄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特权的反抗,“非乐”思想开启了劳动人民的音乐美学诉求,加速了音乐理论研究的变革。但是,其理论学说中也存在着局限性,例如忽视音乐艺术对人心的感染力、将人民群众对音乐艺术的认知泛概念化、带有极端的宗教文艺色彩等。总之,通过“民粹主义”的视角对墨子“非乐”观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了“非乐”学说产生的历史偶然性以及不能形成潮流的历史必然性,在墨子“非乐”学说的探究中,揭示出民粹主义本身固有的矛盾和悖论,并指出墨子和民粹主义终究不会被历史所接纳的必然性。
墨子和谐社会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 周磊  来源:山东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和谐社会思想    现代价值  和谐    和谐社会   
描述:“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思想遗产。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被应用到天、地、人的各种关系中,被界说为一种内外协调、上下有序的状态。而这种观念应用到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上,即形成“和谐社会”思想,则反映了古代先民们所追求的美好理想。“和”的蕴意非常深刻,它是由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新的状态,使整体富于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大都贯穿着“和”的深刻内涵,从而使之成为以“和”为中心的社会理想。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整个社会要实现“和谐”,即社会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构成要素彼此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理想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曾有多种和谐社会的构想。无论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还是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都从不同侧面,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墨子的和谐社会思想与中国“和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后人勾勒出墨子心目中和谐社会的面貌:兼爱互利、反对掠夺和暴力;选贤与能、公平竞争;节用爱财、反对铺张。这种构想尽管反映了...
论《墨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墨子思想的关系
作者: 张倩  来源:山东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伦理思想    墨家后学  《墨经》    政治思想    墨子   
描述:《墨经》收于《墨子》,是墨家学派的重要著述,素称难治,二千年间问津者极少。清中叶之后渐有学人进行研究,涌现出一批研究者和专门论著,成就斐然。关于《墨经》与墨子之间的关系,目前学界大致有以下三种结论:一是认为《墨经》为墨子所著,《墨经》思想即墨子思想;二是认为《墨经》非墨子所著,《墨经》思想是墨家后学的思想;三是认为《墨经》部分为墨子所著,其余为墨家后学所著,《墨经》思想蕴含了整个墨家学派的思想。 到底上述三种结论哪种比较科学,需要比较全面地研究《墨经》思想与墨子思想之间的关系才可得知。本文选取《墨经》中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两个考察点,意在以点带面,通过《墨经》与代表墨子思想的“十论”等篇的对读比较研究,考察《墨经》与墨子政治、伦理思想间的异同,从而厘清《墨经》与墨子之间的关系,并对《墨经》的作者与时代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论文分五部分:绪论、正文三章、结语。 绪论: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墨经》的内容与体例、《墨经》研究的概况、选取《墨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为考察点的原因及意义; 第一章:《墨经》对墨子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章主要从社会历史观、同异观、等级观、国家起源观、治国思想、法学思想六个方面来论述; 第二章:《墨经》对墨子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章主要从兼爱观、义利观、其他伦理概念(忠、孝、礼、信、佴、 、廉、任与勇)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三章:从《墨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墨子思想的关系看《墨经》的作者与时代。本章首先概述了学界对《墨经》作者与时代的争论,然后提出了本文对此问题的推测和分析; 结语:总结了《墨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墨子思想的关系,并根据正文的分析推断《墨经》为墨家后学所作,大致成书于战国末期。
《墨子》城守诸篇守御研究
作者: 王中田  来源:山东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城守诸篇  军事防御  墨子 
描述:该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城守诸篇最早应该源于墨子的思想,禽滑进一步丰富成篇,腹黄享一派墨者在秦车最终编辑成书,城守诸篇年代可能是在秦惠王时及其以后,但非一时之作.2、墨家的城池守御理论的提出是中国筑城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该文通过对墨家?
墨家思想在明代中后期的流传
作者: 李昌远  来源:山东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    平等观    节用观    义利观    墨家思想    公天下 
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墨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儒墨两大学派的论争开启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序幕,影响极为深远。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用儒者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得儒家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墨家作为一个学派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但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为平民百姓代言的墨家思想却并没有就此中绝,而是被儒家和其他学派的学者隐性的批判和传承,使墨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撞击和汇合中向前发展。例如墨家思想对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唐代韩愈开启的“儒墨为用”的千年论争,王阳明理学思想、泰州学派、明清实学派思想中体现的对墨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墨家思想虽绝犹存的证明。 目前据本人掌握的资料,研究《墨子》文本本身及墨家思想者居多,战国以来有433部专著,1900年以来共有近两千篇论文,海外部分如日本近年来大约有专著70部,论文12篇。但是其中关于墨家思想在明代中后期流传和发展情况的研究却寥若晨星。有鉴于此,本文以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环境为切入点,试图为墨家思想在明代中后期的流传情况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人人言商,积极逐利的社会氛围。出身于手工业者的墨子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救世思想,积极为被统治阶级立言,企图消除原有的等级结构,建立一个以平等、竞争为基础的新秩序,这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平等、公平的社会氛围相暗合,这是墨子能够在明代继续流传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逐渐增强,刻书业也随之大兴。据严灵峰《无求备斋墨子集成》统计,明代276年间,有文字记载的墨学刊、校、注、研等著作共计28种,比明代以前历代总和还多,这些研究都有利于墨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个体生产者成为社会上活跃的经济主体,经济上的自足引发了精神上的自觉,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思想和学说来代表本阶级的利益,而墨子提倡的平民意识等一系列主张正是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为墨学的重新振兴提供了强大的阶级基础,是墨学再度复兴的重要条件。 本文从明代学者对墨家义利观、节用观、平等观、公天下、实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入手来系统梳理墨家思想在明代中后期的流传情况,并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详细叙述了与墨家学派极为相似的明代平民意识的代表学派—泰州学派。和墨家学派一样,作为平民阶层的代表,泰州学派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思想,积极实践,为百姓立言,在平民阶层当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泰州学派倡导的平民意识、平等思想和积极实践的观点,不仅为后来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本身具有的民主主义和启蒙主义思想,开启了中国思想界由中古向近代思想转化的先河,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墨家军事学说及其对中国军事史发展的影响
作者: 王震  来源:山东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军事学说    中国军事史    影响  发展   
描述:本课题研究旨在全面揭示墨家军事学说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军事史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文献资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依据,从文献出发提取思想内容,再进行纵向梳理、解析研究、系统评说是其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认为,墨家军事学说是见诸《墨子》记载的关于战争与战争指导规律、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以墨家战争观为指导,涵盖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两大系统。在战国时期,这两大系统与中国军事史的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在秦代以后,墨家作为一个声势浩大的学术团体销声匿迹,墨家军事学说内化为中国战争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理论的一个元素,它与中国军事史之间是一种隐性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本课题研究认为,先秦时期,在军事理论方面,墨家军事外交思想、战争指导理论和武装力量建设理论无不直接来源于当时的军事实践,又反过来推动着军事实践朝着更高级的形式发展。墨家军事外交思想是晋阳之战历史经验下为推行非攻学说而形成的产物,其斗争艺术为纵横家所推重,张仪、孟尝君和苏秦的外交活动都在某一方面反映了对墨家军事外交思想的继承。墨家战争指导理论的形成与战国前期争城夺地的战争形势密切相关。晋阳之战、濮阳之战以及桂陵、马陵之战都为墨家战术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马陵之战后,魏国由胜转衰,这促使墨家在战争观念上更加强调外部环境对于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秦惠文王即位以后,秦国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开创了中国古代以战略反攻形式围歼敌军重兵集团的先例,其攻势防御战略与墨家积极防御原则一脉相承。尔后齐燕两国先后爆发了济西、即墨之战,两次战争都充分显示了民心士气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意义,这与《墨子备城门》篇论“守围城之法”十四要素是相通的。二十多年后,秦赵之间又发生了长平之战,双方展开了全方位的战略角逐和实力较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秦墨战争指导理论的影响。墨家的武装力量建设理论反映了郡县征兵制度下的征兵政策、军队编成以及军官编制,是战国军事制度历史变革的产物。在各国普遍实施军功授爵制度的背景下,墨家军队管理规定体现了严行赏罚的理念。墨家又主张重刑与慎刑、宽刑的结合,这实际上是对战国法律制度,尤其是秦律中重刑与宽刑两大指导思想在军事刑罚领域的继承。墨家的军事刑罚实为秦律法理精神的践行者,它以专门法的形式对秦律的完备和健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课题研究认为,先秦时期,在军事技术方面,墨家一方面在总结前人军事理论成就和军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城防技术的发展和丰富,使之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另一方面在改进、重组和整合传统武器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进攻、掩蔽、防御、突击四位一体的守城武器系统,极大地推进了战国武器系统的完善。墨家对于战国城防建筑发展的历史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总结了当时的城防主体建筑的基本结构。这主要包括城墙和城门:城墙是城防的基干建筑,涉及城墙规模、登城踏阶以及城外周道等方面的问题;城门是城防的重点环节,包括城门上的各种机关和设施。二是在继承前代军事工程技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攻城类型,提出了城上附属防御建筑设施的配置方案,主要包括以台城、行城、立楼、木楼、士楼等为代表的作战依托设施和以坐候楼、高磨 和亭为代表的侦察预警设施。三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系统有效的城壕外围防御体系。据《墨子旗帜》篇记载,墨家城防由外及内依次为“前池外廉”、“水中周”、“藩”、“冯垣”、“女垣”和“大城”6层防御体系。其中,除“大城”以外,墨家外围防御体系可划分为护城河防线、障碍工事防线和主城附属防线。墨家建立起用于城防的一整套武器系统:首先是针对新的作战条件继承、改造和发展了一批春秋时期的传统进攻武器;其次是创造性地应用和制造了一批掩蔽遮障武器;复次,以主动防御为指导思想,集中开发和拓展了一批攻势防御武器的使用;又次,改进和发明了一批代表当时尖端技术水平的重型武器,这些重型武器威力巨大,杀伤效果明显,反映了当时军事技术的最高水平。 本课题研究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标志着中国历史和中国军事史的发展进程都迈入一个新的纪元。首先,在大一统的历史语境中,墨家军事学说在秦汉战争实践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在当时和后来的边防战略中确立了军事准备和武装斗争有机统一的墨家防御理念,即以实现中央王朝长治久安为终极目的,围绕缩小军力差距,着眼于合理调度人力物力发展军备,和战统一,攻防结合,在持久贯一的战争准备中促成武装力量战斗力的提升。其次,墨家军事理论对后世小生产者利用民间宗教从事反抗统治者的武装斗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到清中期的白莲教起义,农民武装力量在继承墨家军事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军事斗争方式。同时,随着民间宗教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矛盾的变化,中国农民战争不断将新的社会矛盾下的生存理想注入日益丰富的教义当中。再次,墨家军事技术在秦以后军事工程和武器装备中的应用仍然十分广泛。秦汉时期,为防御匈奴在北部边境修筑的万里长城,继承和发展了《墨子》城守各篇记载的筑城技术,同时,墨家研究创制和总结改进的各类武器装备及其相关战法也应用极广。这些武器在当时还大多属于尖端技术,但从东汉末年开始渐趋常规化。到了南北朝时期,传统墨家装备被改进和重组,墨家战术也有所革新。隋唐五代的军事工程很多在汉魏六朝并不多见,但实际上是沿袭了墨家遗制,与此同时,冷兵器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墨家武器装备技术的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不断酝酿着军用火器技术诞生的前奏。尔后辽、宋、西夏、金和蒙元等政权的对峙和更迭时期,由于军事斗争的需要,攻守城技术和战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陈规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当时的攻守城作战中,传统的冷兵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墨家武器装备技术仍然继续发展,创造性地运用于当时的战争中。直至明清,墨家军事技术的影响由式微走向终结。 本课题研究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战略和战役指导开始向近代化嬗变,墨家军事技术经历了明清两代至此已经完全退出了战争领域,而墨家战略和战役指导由于早已内化为中国古代战争指导规律和作战指挥理论与方法的重要元素在这一时期仍然被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宗教动员策略与农民利益愿望的诉求、流动作战和建立根据地的战略转变以及攻守坚城的战役指导倾向都是对历代农民战争中墨家战略和战役指导的继承。晚清时期,随着中国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向近代化的发展,潜在的墨家战略指导元素也在抵御外侮和师夷长技的过程中有所体现。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近代的军事学术逐步形成,传统的墨家战略指导元素与近代国防战备发展理论进一步融合,集中反映是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实现了高度统一。整个20世纪,墨家军事学说在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共和国自卫反击战等一系列反侵略斗争中仍然发挥着战略性的指导作用。总之,墨家军事学说对中国军事史发展的影响是重要而深远的。墨家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在中国军事史的发展历程中都曾经或始终被不断地继承和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复杂变化,中国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艰巨,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墨家军事学说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继续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着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努力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全面提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队历史使命的能力,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课题研究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有三:一是对墨家军事学说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尤其考证和辨正了墨家主要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的形制、来源和发展;二是深入考察了墨家军事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与先秦军事史发展的互动关系,考察了墨家军事理论在中国秦以后冷兵器战争时代的边防战争和农民战争两大领域的影响,以及墨家军事技术的发展变化;三是揭示了墨家军事学说在中国军事史近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揭示了墨家军事学说对于当代中国军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的启示意义。
墨家思想对秦汉哲学的影响
作者: 李金山  来源:山东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思想  秦汉哲学  墨家  墨子 
描述:墨学作为先秦显学,以其博大宏富的思想理论体系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墨家学派在秦汉时代的衰落中绝并不意味着墨家思想和墨家精神的断流.相反,墨家思想和墨家精神在秦汉时代仍以其特定的方式存在着、流传着.一方面从学术融合的角度看,代表秦汉时代主要哲学
中日墨学比较研究
作者: 庄庭兰  来源:山东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墨学  日本墨学  比较研究 
描述:中国学界对墨子及墨家学派已经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墨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墨学与儒学一样,也是世界性的学术。墨学对日本等其他国家的社会伦理、宗教哲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毫无疑问,日本等国的墨学传播史与研究史也属于墨学的研究范围。只有将中国墨学和日本等国的墨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审视,才能对墨子及墨家思想作出较为合理的定位,才能对墨学在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世界的形成中的潜在功效作出正确的预期评价。目前我国墨学界对日本等国的墨学研究成果或略而不谈、或一笔带过,这不能不说是墨学研究中的一个缺憾。墨学在中国唐代便已传到日本,就现存文献而言,日本的墨学研究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纵观近三百年的日本墨学研究史可以发现,日本的墨学研究成果斐然。与日本墨学研究取得的卓越成就相比,中国学界对日本墨学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关于日本对墨学的接受与研究,郑杰文先生所述中国和日本的墨学研究状况在当今墨学界最为详赡,笔者目力所及无出其右者,但就“中日墨学比较研究”课题论,学界至今尚无专门的系统之作。因此,鉴于当今我国墨学界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以日本墨学为例,试图通过对比中日墨学研究中的异同,找出国际墨学研究中的一些规律或模式,并力图使墨学研究更加完整、更趋深入。在内容上,《中日墨学比较研究》一文大体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对墨子其人其书及其学说的中日研究进行比较,下篇主要对墨学与其他学派关系的中日研究进行比较。墨子其人其书及其学说,是中日墨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展现中日研究异同的主要方面。中国学者根据史书记载及他书所引,对墨子姓氏、生平、出身及事迹作了大量的推测和研究。因文献匮乏等因素,日本学者对此并没有新的发现。关于墨子生活的时代,中日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大致有“孔子同时代”、“孔子之后”两种观点。关于墨子籍贯,中国古代典籍的记载多有歧义,有宋国说、齐国说与鲁国说。在墨子籍贯问题上,就其分歧来说,中日学者的看法相类。在墨子出身问题上,中日学者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大多认为墨子来自社会下层。中日学者对墨子其人的研究具有共同性。其一,中日学者在分析《墨子》文本、考证墨家思想学说之前,对墨子的姓氏、生卒时间、出生地、出身及生平事迹等基本问题进行考证。虽然关于墨子生平的文献资料非常少,但中日墨学研究者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考证,对墨子生卒、籍贯、出身及主要事迹等问题作了分析梳理。其二,中日学者采用了文献考证法,即从中国古代墨家及其它先秦典籍中钩稽出相关的资料。中日学者在有关墨子生平、出身等问题的研究中,受不同的文化环境、学术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墨子》一书的成书及流传过程,学界多有争论。日本学者大都认为,《墨子》一书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经多人、历多时汇集而成。中国学者则依据出土文献推断,早在战国时期《墨子》简本即已流行,但对于《墨子》一书的具体成书过程,尚无一致的认识。中日学者在研究《墨子》各篇的作者及成书时代时,都注意到了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形成、发展、兴盛和衰亡的演变过程,即战国时期墨学发展的分期问题;大都通过分析《墨子》各篇的思想内容,并结合墨学在战国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来确定作者及大体成书时间。在分析考证《墨子》篇章作者和形成时间时,中日学者运用的研究方法、选择的研究视角则有所不同。在《墨子》学史的研究中,中日两国墨学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治墨路数、切入视角等方面的相似性表现得更加清晰。一方面,在墨学的宗教问题上,尽管少数中日学者有不同认识,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墨家思想中含有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并断定墨家学团已经是一个初步具有宗教信仰、宗教形式及宗教领袖的准宗教集团。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学者不仅关注一些与墨子或墨家学派有关的具体“事实”,而且还从“史”的层面对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传播接受情况予以充分关注。对此,日本学者的研究视域更加开阔,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更为丰富。上篇对这些学术现象集中进行了比较研究。下篇重点比较中日学界对墨学与诸子学派关系的研究,中日学者在探讨墨学与诸子学派关系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墨家与先秦诸子学派具有相同的学术背景,墨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与诸子学派有着天然的同源关系。中日学界对墨、儒关系的研究皆用力颇深,主要从儒墨起源、儒墨互黜、儒墨相通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中日学者都认可墨出于儒的渊源关系,都把儒家学说作为墨家学说的基础。在探讨墨、儒起源时,日本学者侧重于墨家集团成员的社会地位以及墨家走向衰弱的原因考证,中国学者则进一步分析了起源不同所导致的儒、墨学说的差异。中日学界对墨儒互黜的焦点、争论产生的原因都作了深入的剖析。中国传统儒家学者出于自身门户之见,将墨学放在了儒学的对立面上。近代以来,中国学界开始承认墨学的合理性,并将墨学与儒学作了客观的比较。相对而言,日本学界对待墨儒差别不存在学派偏见。较之墨学与其他学派的比较研究,中日学者对墨家与儒家学派关系的研究最为用力,从客观上讲是因为儒墨的关系最为密切,并且儒学在中日学界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从主观上讲是因为墨学研究者本身多为儒家学者。中日学界对墨学与道家学派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子与墨学起源、庄周学派与墨学、《淮南子》与墨学、道教与墨家这四个方面。中国学者较为关注老子与墨学起源问题,全面分析了老子对墨子的深刻影响,同时存在夸大这种影响的倾向。日本学者更加重视生活环境对墨子的影响,对老墨关系也偏重于差异研究。中国学界对庄周学派与墨学的研究十分全面,而日本学界对此较为忽视。中日学者对《淮南子》与墨学关系的研究的着力点虽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淮南子》对研究汉初墨家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学者主要是通过《淮南子》说明墨家思想在西汉的延续,日本学者则是通过《淮南子》研究墨家对汉代道家的影响。中国学者将墨家对道教的影响扩大化,日本学者则以有神论和宗教思想作为墨家对道教的主要作用。中国历代学者对韩非与墨家的关系研究较少,近代以后才开始关注墨、法关系。中国学者主要从墨子尚同说与韩非中央集权理论的异同、墨子功利主义与韩非唯利主义的异同这两方面进行论述,同时通过韩非对墨家的批评研究墨学在战国后期的流传情况。日本学界关于墨法关系的研究著作少有所见,但日本学者对墨子尚同论与天子专制论的关系、墨子的非命说与君主专制理论的关系较为关切,已进入墨、法关系的研究范围,然而这种关联却是一种不自觉的涉及,并非有意地比较墨、法关系,这是日本墨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墨家的逻辑思想集中体现在《墨辩》中,中国学界对《墨辩》的研究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纷纷借用西方逻辑学阐释《墨辩》的逻辑思想,掀起了《墨辩》研究的高潮。日本学界较之中国学界,更早接受了西方的科技思想、逻辑思想,因此日本学者在解读墨家学说逻辑思维时,也大量运用了西方逻辑学知识。对于墨家与名家逻辑思想的异同,中国学者主要从名实、同异、坚白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日本学者所关注的只是逻辑概念本身,对名、墨逻辑思想的比较则无深入的研究。兵家重攻、墨家重守,此两家并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双璧。《墨子》城守诸篇的作者、成书时代、守御思想,为中日学者所共同关注,墨家与兵家思想的异同亦为中日学者所重视。日本学者的研究侧重于篇章考证与比较研究,而中国学界则致力于多元化与综合性的研究。同时,日本学界对出土文献的重视,远不及中国学界,这也是日本学界在墨家军事研究方面的欠缺所在。中日学界皆从与诸子学派的比较中,深入发掘墨家思想的源泉。相比较而言,中国学界的综合研究之作较为丰富,而日本学界的研究多从微观入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不同,主要是各自的学术背景使然。正是因为受到传统儒、道思想的浸染,中国学者在探讨儒、墨渊源,道、墨关系时,往往不自觉地夸大了孔、老对墨子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学者在探讨诸子与墨家关系时,则表现出客观公正的态度。虽然中日学界对墨家与诸子学派关系研究的侧重点多所不同,但都力求深入分析墨家学说的精髓,可谓相得益彰。只有对比中日研究成果,才能更为透彻地观见墨家学说与诸子学说的同源与异质。笔者从中日墨学研究之异同出发,通过比较中日学界对墨子其人其书及其学说的研究,对比中日学者对墨学与诸子学派关系的认识,力图探讨中日墨学研究的规律所在。因此《中日墨学比较研究》一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即在对中日墨学研究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比中国墨学研究和日本墨学研究的异同点。文章并非为比较而比较,也未止步于简单的对比层面,而是将墨学视为一个整体,以探讨墨学的思想实质、墨学的发展规律、墨学的传播接受史以及墨学研究的总体性特征为目标。
魏晋至宋元的墨学与道教
作者: 焦守强  来源:山东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形象    墨学    全真道  早期道教   
描述:在先秦诸子之学中,墨学可谓独具一格。墨家尊天事鬼,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以致后世有学者将墨子列为宗教家。但是墨子本人倒并非笃信鬼神的存在,上天和鬼神只不过是他推行自己学说的一种“神道设教”的工具。但是墨学中的这些宗教元素,却使墨学与后世的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与道教的关系尤为密切。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其成长过程中更是不断从各家传统学说中吸取营养,墨学即是其中之一。 一般认为道教脱胎于三种原始宗教意识,即鬼神崇拜、神仙方术和黄老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分。通过分析研究不难发现,道教的这三个思想源头都与墨家学说有一定的联系。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更是大量吸收借鉴了墨家思想,墨家所主张的天监鬼罚、互助互利、强本节用、兼爱无私等思想观念都在《太平经》中有着明显地体现。墨家学团的结社形式和严明的纪律也对早期道教团体的建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魏晋南北朝之际是道教转型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道教完成了由民间原始宗教向神仙道教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道教的教理教义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作为道教思想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墨家学说在其转型过程中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墨学中反映下层劳动人民意愿的救穷周急、自食其力和节葬借用的思想逐渐从道教中消失,但是墨学并未从道教中绝迹,墨家的尚贤、非命思想及其科技成就在魏晋神仙道教中备受追捧。墨子本人也被尊奉为道教的神仙,这是魏晋南北朝墨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同时各种托名于墨子的道书大量问世。 唐宋时期道教神仙思想经历了由出世到入世、济世的变化,这种转变离不开墨家思想的支撑。道教对墨家的鬼神思想进行了借鉴和改造,使原来远离尘世、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变成了关心民间疾苦、惩恶扬善的神仙。南宋初期道教发生了革新运动,在北方出现了三个新的道教派别,陈垣先生将它们称之为“新道教”。在道教的这场改革运动中,墨学又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变革的重要理论武器。新出现的这三个道派都与墨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全真道具有鲜明的墨家色彩。全真教徒多生活俭朴、崇尚苦修,全真七子中的丘处机更是身体力行地实践者墨家学说。 道教对墨学和墨子形象的改造对墨学的流传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墨学史上,魏晋至宋元是墨学流传的低潮期,但是道教对墨学的吸收和改造却构成了墨学流传的一条重要线索。墨家的优秀思想借道教而得以广泛传播,但是道教中流传的墨学与战国时期的墨学已有所不同,墨家思想中的鬼神迷信和方术被夸大,对墨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论《墨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墨子思想的关系
作者: 张倩  来源:山东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伦理思想    墨家后学  《墨经》    政治思想    墨子   
描述:《墨经》收于《墨子》,是墨家学派的重要著述,素称难治,二千年间问津者极少。清中叶之后渐有学人进行研究,涌现出一批研究者和专门论著,成就斐然。关于《墨经》与墨子之间的关系,目前学界大致有以下三种结论:一是认为《墨经》为墨子所著,《墨经》思想即墨子思想;二是认为《墨经》非墨子所著,《墨经》思想是墨家后学的思想;三是认为《墨经》部分为墨子所著,其余为墨家后学所著,《墨经》思想蕴含了整个墨家学派的思想。 到底上述三种结论哪种比较科学,需要比较全面地研究《墨经》思想与墨子思想之间的关系才可得知。本文选取《墨经》中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两个考察点,意在以点带面,通过《墨经》与代表墨子思想的“十论”等篇的对读比较研究,考察《墨经》与墨子政治、伦理思想间的异同,从而厘清《墨经》与墨子之间的关系,并对《墨经》的作者与时代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论文分五部分:绪论、正文三章、结语。 绪论: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墨经》的内容与体例、《墨经》研究的概况、选取《墨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为考察点的原因及意义; 第一章:《墨经》对墨子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章主要从社会历史观、同异观、等级观、国家起源观、治国思想、法学思想六个方面来论述; 第二章:《墨经》对墨子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章主要从兼爱观、义利观、其他伦理概念(忠、孝、礼、信、佴、 、廉、任与勇)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三章:从《墨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墨子思想的关系看《墨经》的作者与时代。本章首先概述了学界对《墨经》作者与时代的争论,然后提出了本文对此问题的推测和分析; 结语:总结了《墨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墨子思想的关系,并根据正文的分析推断《墨经》为墨家后学所作,大致成书于战国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