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思想矛盾性的多维研究
-
作者:
韩丽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思想 矛盾性 多维
-
描述:墨子以其“摩项放踵利天下”的胸怀,忧患救世、大义凛然、自强不息、锄强扶弱、热爱和平、为正义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令今人感动。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现学界已公认为墨学的中坚篇,被称为墨学“十论”。墨家曾和儒家一起被韩非子称为“显学”,可是其命运却和儒家大相径庭,经历了“显”、“微”(“绝”)、“再显”的历程。而在所谓墨学复兴之后,对墨子思想“十论”的研究逐渐增多,且研究的已经够深刻。可是对墨子思想存在矛盾性的问题虽有涉及,却不够系统和完整。本文以墨子思想的矛盾性作为研究对象,以孙诒让《墨子闲诂》为文本依据,从多维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墨子思想“十论”的概念本身以及概念之间存在的矛盾,分析矛盾性造成墨家学派在封建中国的发展走向,以及给墨子文学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出矛盾性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色,而不是其缺陷。本文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解决有关墨子思想矛盾性研究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通过横向的与儒家孔子做对比,解决墨子以外的其他学派是否存在矛盾性的问题。此外对诸子学派思想存在矛盾性的宏观解读和《墨子》中是否参杂他家思想的问题的分析,来为墨子思想存在矛盾性做好铺垫,说明矛盾性不会影响先秦诸子学术价值!第二章分析墨子思想内部蕴含的深刻的矛盾性。从“十论”出发,分析各概念本身以及概念之间存在的矛盾,总结各组矛盾之间的关系和成因。第三章分析墨子思想矛盾性造成墨学在封建中国的走向:由显而隐。探讨其衰微的轨迹和隐于民间形成侠文化的过程和原因。第四章分析墨子思想矛盾性在文学上的体现。从矛盾性的角度出发,看《墨子》的文学在语言、人物形象和情感方面的特点。第五章论述矛盾性是墨子思想的最大特色,其促成了墨子思想的丰富,以及其矛盾性带给现代人的启示。
-
墨子鬼神思想研究
-
作者:
卢晶晶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子》 鬼神思想
-
描述:生年略晚于孔子的墨子,学于孔子却又出于孔子,怀着一颗怜悯苍生的悲悯之心,提出以“兼爱”为中心的十大救世主张,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子在世之时,墨家学派便已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与儒家学派一起成为诸子时代的两大显学。奔走于列国间,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的墨子,以“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主张闻名于世,当时与后世对其此种学说也注意颇多,却往往忽略了墨子“十论”中颇为重要的“明鬼”学说。墨子明鬼之心昭然,明鬼之力深然,然而当时及后世对其“明鬼”之用心却或忽视之,或误解之,使墨子“明鬼”的真实用意长久以来难为世人学者所重视和正确对待与理解。本文以墨子鬼神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以《墨子间诂》为文本依据,从墨子的出身及乡源文化入手,结合原始三代以及墨子生活时代的鬼神思想文化传统,逐步爬梳分析墨子言不离鬼神的真实用意:墨子巧妙地利用了社会人心中所积累起来的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鬼神崇拜文化,加以继承改造,为己所用,为人造神,形成独具墨子特色的鬼神赏善罚恶的鬼罚思想。墨子式的鬼神思想,其实是利用文化心理对现实社会制度的一种积极关注与人志的投影,是一种神道设教的文化改造,具有极其冷静理性的工具实用性。同时通过对墨子鬼神思想的研究分析,探讨后期墨家学派逐渐衰败的原因,以及墨子鬼神思想深远广泛的后世影响。本文由正文以及附录两部分构成。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解决有关墨子鬼神思想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通过对墨子生卒年、国籍与出身等问题的探讨解决,提出“墨子式倒U型”的思想,为墨子鬼神思想的研究做好文化学上的铺垫。第二章分析《墨子》中有关鬼神的文字。以《墨子·明鬼下》一篇文字分析为主,综合《墨子》全书中其他有关鬼神的文字,以对文字的爬梳整理分析墨子是如何言鬼明鬼的。第三章分析墨子鬼神思想的真实用意。以对原始三代时期的鬼神思想溯源开始,在对与墨子鬼神思想有关的几个问题的思考解决中,进一步理解把握墨子鬼神思想的真正现实用意。第四章通过墨子与孔子鬼神祭祀思想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深入理解墨子的鬼神思想。第五章通过对上博简《鬼神之明》的分析,探讨后世墨家学派衰微的原因,同时分析评价墨子鬼神思想对后世文化信仰以及文学方面的影响。附录为中国与日本墨学研究情况统计。
-
论墨子的人格精神
-
作者:
刘丽琴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格精神 兼爱 义 利 墨子
-
描述:作为先秦百家中“显学”之一的墨学,在秦汉后却渐渐衰微,几近湮灭。然而,墨子的人格精神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却没有因此而消失。历来都有很多的思想家、政治家高度赞扬墨子的人格精神。墨子所具有的大公无私、言行一致、劳身苦心、热诚救世、锄强扶弱、为正义赴汤蹈火的精神,作为巨大的因子已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品格一部分。无论是正统的官方意识形态,还是非正统的社会批判思潮、启蒙思潮,也无论是清官还是侠士,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吸取和传承墨家学说和墨家精神。虽然墨学是潜踪隐迹的“异端”,但是墨家精神的影响却始终存在着、发挥着,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总是适时地起着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成为人们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武器。墨子的人格精神铸造了我们民族精神光辉灿烂的一面,至今仍具有迷人的魅力和值得研究的价值。墨子的人格精神是出自于多元化的思想基础:其源于尧舜禹之道、源于清庙之守、源于地域文化、源于实践而独创,这是墨子人格精神的历史依据。墨子的人格精神是建立在对人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是为了拯救社会的混乱和矫正人类行为的偏差而提出的。“贵义”、“兼爱”、“重利”、...
-
墨子的先在认知图式及其“非乐”论美学思想研究
-
作者:
莫付欢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非乐 日常生活审美化 图式 墨子 皮亚杰
-
描述:墨子的“非乐”思想,在先秦美学思想中独树一帜,然而历来墨学研究者对其研究却过于简单化,对“非乐”之功更是言之甚微。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引入皮亚杰的图式理论,对墨子“非乐”思想做一次新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正文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论述皮亚杰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及内容。“图式”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图式就是主体所具有的对外界信息进行接收和加工的一种动态性的认识结构。主体建构客体和客体建构主体的思想,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皮亚杰在分析主客体问题时最具特色的部分。在对认知图式的研究中,皮亚杰曾提出过著名的“同化一顺应”理论,用以解释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具体化,这一理论被称为是在认知图式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主体通过“认知图式”这个中介去“同化”或“顺应”客体信息,从而产生认识。皮亚杰通过“图式”、“同化”、“顺应”等概念的提出,分析了个体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途径,揭示了个体认识运行的具体机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深入研究反映论的道路。但是,皮亚杰的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批判继承皮亚杰图式理论的基础上,本章考察了主体认知图式的构成因...
-
《墨子》文体研究
-
作者:
郑苏文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文体 史官文化 记言
-
描述:《墨子》一书为先秦重要典籍,战国后研究者很少。从清中后期以来,墨学研究逐渐增多,但是,与其他子书相比,大家对《墨子》的关注度依然不高。本文主要把《墨子》中的文献根据其文体进行分类,并详细描述了各种文体的特征。再对不同文体的产生进行了溯源,揭示其蕴含的文化背景。通过了解《墨子》各种文体产生的原因和文体本身的特征,进一步了解先秦学术传播方式。 《<墨子>的文体研究》一文全部分为三个章节,主要对《墨子》中的论说体文章、经说体文章、语录体文章进行研究。而《备城门》以下兵书性质的文章,由于像流水账一样的记录方式,所以在此文中没有探讨。 本文引言部分包含有对墨子及《墨子》一书的简介,研究概述部分则把《墨子》研究概括分为“古代《墨子》研究”和“近代以来《墨子》研究”两部分。又把近代以来的《墨子》研究分成文本校注、思想解读、逻辑物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为《墨子“论说体”研究》,传统观念上,《墨子》的论说文在文学史上几乎可有可无,文学史著作论及《墨子》论说文的也特别少。本章主要通过对《墨子》论说文形式体制的考察,探寻语录体向专题论文体过度的轨迹,进而了解《墨子》在文体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即《论语》中的语录体在向《墨子》中的论说体过渡时,并不是硬着陆。而是有一个“七十子”创作的论说文,一方面继承孔子,一方面影响墨子。本章在对《墨子》论说文献进行考证的基础上,把《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四篇及“十论”归入“论说体”。再考察了《墨子》论说体形成的三个渊源:一是墨子对史佚之学的继承;一是墨子对儒家七十子后学的传承,一是战国时代墨子为了上说下教的需要,并稍稍论及论说文形成也与战国士人创作观念发生变化有关。之后对《墨子》论说文体的具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墨子》文体的考察是从三个角度入手的:一是墨子中论点非常鲜明的特征,一是墨子“三表”法对前代论说文献的利用,最后是考察各种逻辑方式在《墨子》中的应用。 第二章为《墨子“经说体”研究》,“经说体”本为战国解经的一种方式,也是师生学术相承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文体的形成发展源于官学的崩溃,私学的兴起,诸子作为传播学术最主要的力量。此时,学术的传播方式发生变化。此章首先论证《墨子》经说体的撰者问题,由于文献缺失,关于《墨经》的撰者分歧很大。但本文依据先秦文献,认可《墨经》为墨子自著的观点。确立作者有助于理解墨家运用经说的情况。在确立作者以后,本文收集先秦诸子中的“经”“说”二字,对先秦“经”“说”的文字学意义进行了分类解释,通过了解先秦“经”和“说”的具体意义,进而探索“经说”形式的产生原因。之后,对《墨经》的《经上》部分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经上》中的“经”内部之间的关系;二是“经”与“经”之间的联系;一是“经说”和“经”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为《墨子“语录体”研究》,本章首先对先秦中有“语”字的文献进行收集分类,得出“语”字的几种意义。然后总结《论语》《国语》《琐语》等以“语”命名的文献,以及没有以语命名,但具有典型语体性质的文献,如“长沙马王堆帛书”“ 郭店楚墓竹简”中有关语体的部分,归纳出这些“语”所具有的文体特征。主要包括“语”是追根溯源,本文又分析了史官文化背景下的“语”体文献,以及“语”体与古代“记言”传统的关系。了解语体文献的历史作用和古代记言传统的发展。在此继承上,本文详细分析《耕柱》等五篇所具有的文体特征,认为《耕柱》五篇主要有三种典型的文体,包括纯粹记言的语录体,问答式的语录体,言事结合的语录体。之后,探讨《耕柱》等五篇语录文在体制上对“语”体的继承性,以及《耕柱》记录的主要作用及蕴含的文化意义。
-
墨子思想矛盾性的多维研究
-
作者:
韩丽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思想 矛盾性 多维
-
描述:墨子以其“摩项放踵利天下”的胸怀,忧患救世、大义凛然、自强不息、锄强扶弱、热爱和平、为正义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令今人感动。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现学界已公认为墨学的中坚篇,被称为墨学“十论”。墨家曾和儒家一起被韩非子称为“显学”,可是其命运却和儒家大相径庭,经历了“显”、“微”(“绝”)、“再显”的历程。而在所谓墨学复兴之后,对墨子思想“十论”的研究逐渐增多,且研究的已经够深刻。可是对墨子思想存在矛盾性的问题虽有涉及,却不够系统和完整。本文以墨子思想的矛盾性作为研究对象,以孙诒让《墨子闲诂》为文本依据,从多维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墨子思想“十论”的概念本身以及概念之间存在的矛盾,分析矛盾性造成墨家学派在封建中国的发展走向,以及给墨子文学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出矛盾性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色,而不是其缺陷。本文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解决有关墨子思想矛盾性研究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通过横向的与儒家孔子做对比,解决墨子以外的其他学派是否存在矛盾性的问题。此外对诸子学派思想存在矛盾性的宏观解读和《墨子》中是否参杂他家思想的问题的分析,来为墨子思想存在矛盾性做好铺垫,说明矛盾性不会影响先秦诸子学术价值!第二章分析墨子思想内部蕴含的深刻的矛盾性。从“十论”出发,分析各概念本身以及概念之间存在的矛盾,总结各组矛盾之间的关系和成因。第三章分析墨子思想矛盾性造成墨学在封建中国的走向:由显而隐。探讨其衰微的轨迹和隐于民间形成侠文化的过程和原因。第四章分析墨子思想矛盾性在文学上的体现。从矛盾性的角度出发,看《墨子》的文学在语言、人物形象和情感方面的特点。第五章论述矛盾性是墨子思想的最大特色,其促成了墨子思想的丰富,以及其矛盾性带给现代人的启示。
-
墨子鬼神思想研究
-
作者:
卢晶晶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子》 鬼神思想
-
描述:生年略晚于孔子的墨子,学于孔子却又出于孔子,怀着一颗怜悯苍生的悲悯之心,提出以“兼爱”为中心的十大救世主张,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子在世之时,墨家学派便已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与儒家学派一起成为诸子时代的两大显学。奔走于列国间,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的墨子,以“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主张闻名于世,当时与后世对其此种学说也注意颇多,却往往忽略了墨子“十论”中颇为重要的“明鬼”学说。墨子明鬼之心昭然,明鬼之力深然,然而当时及后世对其“明鬼”之用心却或忽视之,或误解之,使墨子“明鬼”的真实用意长久以来难为世人学者所重视和正确对待与理解。本文以墨子鬼神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以《墨子间诂》为文本依据,从墨子的出身及乡源文化入手,结合原始三代以及墨子生活时代的鬼神思想文化传统,逐步爬梳分析墨子言不离鬼神的真实用意:墨子巧妙地利用了社会人心中所积累起来的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鬼神崇拜文化,加以继承改造,为己所用,为人造神,形成独具墨子特色的鬼神赏善罚恶的鬼罚思想。墨子式的鬼神思想,其实是利用文化心理对现实社会制度的一种积极关注与人志的投影,是一种神道设教的文化改造,具有极其冷静理性的工具实用性。同时通过对墨子鬼神思想的研究分析,探讨后期墨家学派逐渐衰败的原因,以及墨子鬼神思想深远广泛的后世影响。本文由正文以及附录两部分构成。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解决有关墨子鬼神思想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通过对墨子生卒年、国籍与出身等问题的探讨解决,提出“墨子式倒U型”的思想,为墨子鬼神思想的研究做好文化学上的铺垫。第二章分析《墨子》中有关鬼神的文字。以《墨子·明鬼下》一篇文字分析为主,综合《墨子》全书中其他有关鬼神的文字,以对文字的爬梳整理分析墨子是如何言鬼明鬼的。第三章分析墨子鬼神思想的真实用意。以对原始三代时期的鬼神思想溯源开始,在对与墨子鬼神思想有关的几个问题的思考解决中,进一步理解把握墨子鬼神思想的真正现实用意。第四章通过墨子与孔子鬼神祭祀思想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深入理解墨子的鬼神思想。第五章通过对上博简《鬼神之明》的分析,探讨后世墨家学派衰微的原因,同时分析评价墨子鬼神思想对后世文化信仰以及文学方面的影响。附录为中国与日本墨学研究情况统计。
-
先秦“俭”思想研究:以老子、孔子和墨子为例
-
作者:
陆志飞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先秦 俭 老子 孔子 墨子
-
描述:中国传统社会是个重视人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族)社会。这就决定了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慈、孝、悌、俭等关于调整家庭成员与宗族关系的伦理范畴必然占据重要地位。单在字义上,“俭”有三种解释:第一,指生活上节省,节约,不奢侈;第二指的是岁歉(即年收成不好);第三,指谦逊貌。但依据段玉裁在注解《说文解字》时补注的“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以及许慎用“约”解“俭”,《广雅》用“俭”解“约”的实际来看,可推知“俭”的本义应该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和言行举止上能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符合社会公序良俗而不放肆。作为伦理道德范畴之一,“俭”至少应包括对已和对人两个层面的含义,即一是指一个人生活上的节俭、节省,不奢侈;二是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谦逊有礼,即指在为人处世时,能够做到克制自己,谦逊有礼。“俭”作为传统美德之一,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从经济上来说,因金属生产工具尤其是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得生产力水平提高较快,社会财富总量也增长很快,但因人口的快速增长和长期战乱消耗,人均占有量并没有多大的增长,甚或还有所减少。为维持生存,广大劳动人民必须节省一切用度;从政治、文化上来说,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和农耕文化,决定了人们不能通过对外掠夺或拓展殖民地等方式,而只能通过控制物欲增长的方式来缓和人口增长速度和生产增长速度不一致造成的生活物资的供需矛盾、有限的疆土和无限膨胀的权利欲望的矛盾。通过研究比较可知,先秦“俭”思想,虽在内容上大体相同,但又有细节的区别。在有如孔子、老子和墨子等先秦诸子看来,“俭”在作用上具有调节人们生活用度,尤其是调节统治者生活用度、给统治集团成员提供稳固既有政权统治的方法以及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制止诸侯国之间日趋严重的兼并攻伐趋势的作用。以孔子、老子和墨子主张的“俭”思想为例,经分析可知,他们虽然都处在春秋术期到战国中前期这一群雄并起、战乱不断,且所有制和政权组织形式都发生改变的大致相当的时代背景下,但因各自具体的思想价值取向、个人经历和社会政治经济地位(阶级地位)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他们的“俭”主张内容大致相当,都主张全社会从上到下都应当生活节俭,尤其是君王权臣更应当生活节俭,克制日益膨胀的物欲、权力欲,制止攻伐战争,从而实现政权稳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的目的。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以“礼”为判断节俭与否的标准且依等级划分用度的多少、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用“俭”作为修德和实现“无为”的方法、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节俭应该以满足基本生存为限,没有贵贱等级之别,但其节俭标准难以施行。对先秦“俭”思想的分析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在具体内容上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从积极方面来说,先秦诸子之“俭”思想,其值得借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先秦“俭”思想对后世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先秦时期的“俭”奠定了中华传统俭德的基本内容。这两方面的积极因素具体而言即是:第一,提倡“俭”的目的之一在于减轻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第二,提倡“俭”的另一目的在于劝谏统治者们行节俭以稳固既有统治;第三,提倡“俭”含有以俭修身养德的目的;第四,先秦之“俭”奠定了传统美德中对已要生活节省有度并以之养德和对人谦逊内敛的基本内容。这些积极因素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消极方面而言,先秦“俭”思想由于受历史条件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又难免存有无法克服的先天不足。这种先天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先秦时期之“俭”主张强调生活的节俭而不重视发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实际而具有空想性和不可行性两个方面。有鉴于此,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的方法为指导,而不是以文化虚无主义的眼光,辩证地借鉴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俭”思想在提升个人修养,促进个体身心协调发展、对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
墨子的先在认知图式及其“非乐”论美学思想研究
-
作者:
莫付欢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非乐 日常生活审美化 图式 墨子 皮亚杰
-
描述:墨子的“非乐”思想,在先秦美学思想中独树一帜,然而历来墨学研究者对其研究却过于简单化,对“非乐”之功更是言之甚微。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引入皮亚杰的图式理论,对墨子“非乐”思想做一次新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正文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论述皮亚杰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及内容。“图式”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图式就是主体所具有的对外界信息进行接收和加工的一种动态性的认识结构。主体建构客体和客体建构主体的思想,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皮亚杰在分析主客体问题时最具特色的部分。在对认知图式的研究中,皮亚杰曾提出过著名的“同化一顺应”理论,用以解释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具体化,这一理论被称为是在认知图式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主体通过“认知图式”这个中介去“同化”或“顺应”客体信息,从而产生认识。皮亚杰通过“图式”、“同化”、“顺应”等概念的提出,分析了个体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途径,揭示了个体认识运行的具体机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深入研究反映论的道路。但是,皮亚杰的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批判继承皮亚杰图式理论的基础上,本章考察了主体认知图式的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