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非儒》成篇年代考
作者: 卢晓霞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墨子·非儒》成篇年代考
《墨子间诂》训诂方法研究
作者: 孔丹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训诂研究  《墨子间诂》  训诂方法 
描述:孙诒让作为有清一代朴学之殿军,是著名的训诂学家、文字学家、考据学家,在晚清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孙氏所著《墨子间诂》,以详实的语言材料、科学的训诂方法来梳理《墨子》,明千年难辨之是非,析百年不解之疑难,集中体现了他的训诂思想和训诂成就。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墨子间诂》的训诂方法,可为我们今后的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墨子间诂》以毕沅校本为底本,又参考明吴宽写本、明道藏本和日本刻本等,校诂全文十五卷,涉及疏证文字、诠释疑义、阐述文字义理、考辩典章制度等诸多方面,内容广博,见解独到,在方法上也更加娴熟,是孙氏训诂的精粹。从大的分类来说,《墨子间诂》所用训诂方法主要有:引据求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据境索义、考察异文、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和类比分析等。孙氏校注《墨子间诂》,不仅继承了清代学者因声求义等训诂理论和训诂方法,而且还发挥了其擅长文字学、金石学、名物制度考证等多方面知识的优势,把多种方法运用于训诂实践。纵观《墨子间诂》全书,可以发现孙氏训诂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对传统训诂方法的继承。孙诒让对有清一代的训诂作了全面的继承,其方法是科学的、系统的,但较之前人并没有本质上的突破。第二,旁征博引文献材料。大量引据文献材料是孙氏训诂的一大特色,体现了孙诒让博学专精的学术功底。第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孙诒让对前人的校注成果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能破除门户之见,择善而从,又不迷信他人;其二,孙氏好学深思,敢于大胆提出疑问。通过运用归纳演绎法、类比分析法、文献印证法等方法来考察《墨子间诂》的训诂方法,一方面,希望今人能够对《墨子间诂》一书的训诂理念和训诂方法有所了解,使科学的训诂方法得到继承和传播;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训诂理论,以期推动训诂学的学科建设。
墨家的会话含义论
作者: 贺大文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  会话含义  明示  推理 
描述: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学派不仅提出了有关社会变革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张,而且提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逻辑学说并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发展至汉代,汉武帝力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很快占据文化统治地位,墨学走向衰落。到了近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引进,墨学思想中充满理性和逻辑思辨的观点逐渐被重新发现。世人开始重视墨学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墨学研究兴盛,中国墨子学会的成立、国际墨学研讨会的召开更使墨学声名鹊起,墨家文化思想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通过网络检索,大量专家学者从文化、哲学、逻辑学等方面对墨学进行分析与研究,然而,从语用学角度透视墨家思想的文章并不多见。故本文选取了墨家思想作为研究语料,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墨家思想进行研究。本文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从“会话含义”与墨家的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会话含义理论的基础与墨家的语义三角、“会话含义”的产生与墨家的“以辞抒意”、“会话含义”的互明论与墨家的“争彼”说;第二部分从墨家的会话意图明示论进行分析,包括会话意图的明示与墨家的“以说出故”、会话意图的明示与墨家的证明论、会话意图的明示与墨家的反驳论。第三部分从墨家的会话意图推理论进行分析,涉及会话意图与墨家的语用推理、会话意图与墨家的语境观、会话意图的正确识解与墨家的谬误论三个部分。本文尝试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切入,对墨家的“会话含义”进行初步挖掘、整理和探讨,以求为墨学的研究和解读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但由于材料收集较为繁琐,加之自身能力有限,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墨家的语义论
作者: 李之文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真值条件  语义三角  墨家  语义  验证 
描述:墨学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为“显学”。改革开放以来,墨学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墨学中含有丰富的语义学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按照科学的发展观,用现代语义学的视角,从我国古代特有的语言材料《墨子》一书以及有关墨学的研究成果中挖掘出墨家语义学思想,并用现代语义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形成较为系统的墨家语义论。 墨家认为,名是用来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的。“名”、“实”之间又有着“举”这种关系,这样“名”、“实”、“举”就形成了“语义三角”。“名”的作用就是指称我们所涉及到的那些事物(“实”)及其属性,从而使那些事物及其属性以观念(“举”)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墨家指出,“名”及“名”组成的“言”(即语言)是在人类的不断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人的认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义是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的语言表达。因此,墨家对经验的条件和方式作了详尽的论述,对验证语言的标准给予了明确的界定。不仅如此,墨家还明确分析了语句的真值条件,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深入探讨了“悖”辞的谬误问题。 从墨学中找出与当代语义学相通的地方,可以在借鉴西方语义学理论的基础上创建汉语的语义学理论。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只是停留在对墨家语义学思想某一方面的阐述,并未对墨家语义学思想进行完整地建构。在墨学研究不断深入的今天,开展墨家语义学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弘扬墨学和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有利于拓宽语义学的研究领域,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与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墨家的语言学思想
作者: 艾红娟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指称论  修辞论  墨家  名学理论  文质观 
描述:墨学在先秦时期和儒学并称为显学,在学术疆场上分庭抗礼,势均力敌.自汉代"罢黜面家,独尊儒术"之后,墨学走向了衰微.该文力求分析《墨子》中的语言理论与实践,深入挖掘它蕴含的语言学思想,从墨家的名学理论与指称论、墨家的辩学理论与语用论,墨家的文质观与修辞论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系统地论述.
儒墨关系之演进探析:以墨学的兴衰为视角
作者: 刘颖颖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思想  儒家思想  关系  吸收  借鉴 
描述:儒家与墨家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有影响的两家。在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同是“显学”,但是两家出现了墨子非儒和孟子、荀子批墨的现象,儒墨相非一直存在。从表象上看,儒墨两家存在相非的关系,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儒墨两家实际上也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大多数的学者一般是从儒墨相异的角度去看待和研究两家的关系,而对两家在彼此批判中吸收、接纳对方许多观点方面则关注较少。墨子通过“学儒者之业”对儒家思想了解深入,从而对儒学的批判深刻入理,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创立了墨家学说。孟子、荀子的辟墨则是为了捍卫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他们在辟墨的同时,吸收和借鉴了许多墨家思想,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从而丰富了儒家思想。通过孟子和荀子对墨学的批判与吸收,使得墨学精华融合到儒家中,此后又加之其它原因,使得儒学由显而愈显,墨学则以融合在儒学的方式存在,由显而隐。儒墨两家的关系之所以能够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儒墨两家在先秦时期,共同被称为世之显学,孔子和墨子都可以被称为“圣人”。对于这样的两大学派,人们必然会通过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剖析他们各自的思想。二是儒墨两家的相互攻击甚为激烈,学者们想要得出一个较为公允的结论,就需要对两家学说的异同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辨析。三是儒家学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又有孟子、荀子对墨子的批判,这就造成后世的学者们在触及儒墨学说时,不能够回避儒墨的关系。本文是以墨学的兴衰为视角,以时间为主线,阐述儒墨两家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批判,又是相互补充。墨子通过非儒而创立了墨学,这是对儒学不足的揭示,而孟子与荀子辟墨又是建立在儒家立场和墨学吸收的基础上,发展和丰富了儒家学说。同时,又进行儒墨互补的诠释,是以后儒墨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后来,墨学由显而隐,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中绝,而只是学派形式的消失,其实墨学是以融入儒学和其他思想中的形式继续存在,仍然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儒学也因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借鉴,更加符合儒家理论发展的需要。我认为探析儒墨关系对如今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