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城守诸篇军事工程技术研究
-
作者:
王震宁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城守诸篇 军事工程技术 城防技术
-
描述:墨家有着丰富的科技思想,也有着众多的科技成就。提及墨家技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墨经》而对城守诸篇却颇为忽略。《墨子》城守诸篇是自《备城门》以下至《杂守》现存十一篇,是墨家军事思想与兵战技术的集中体现,其中大量保留着军事器物制造的记载和军事守御中对于技术运用的描述。城守诸篇将墨家科技理论真正运用于实际,是墨家技术理论的重要体现。本文将以《墨子》城守诸篇为文本,参考诸多其他文献典籍,并结合现代考古成果,系统整理和发掘墨家军事工程技术理论,对于弥补墨家科技研究中长期缺失的“城守诸篇”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由一章绪论和三章正文组成,在绪论章节主要就选题的意义和理由、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内容、创新点等问题进行必要说明。论文第二章是以墨家学派与城守诸篇的关系为主线,论述了城守诸篇与秦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城守诸篇的篇目与成文年代作了必要的考证,为全文以时间与空间上的定位。论文第三章对城守诸篇所记载的守备器械进行了系统考证。将诸多的守城装备细划分为近身类、机弩类、抛投类与遮挡类器械,并逐一对其形制分析考据,以还原墨家制造技术。论文第四章主要对城守诸篇中的墨家城防技术进行梳理,本章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墨家对先秦时期主要攻城方式的防御,其二为墨家城防设施的建造。这两个方面共同体现了墨家卓越的军事工程技术水准。本文从《墨子》城守诸篇的军事工程技术方面入手,考镜源流,对其所记载的器物做详细的考证与辨析,发掘其制造工艺与制造原理,这有助于对先秦墨家技术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
墨子与孟子义利观的比较研究
-
作者:
黄宁宁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孟子 义利观 比较
-
描述:墨子与孟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有重大成就的思想家。墨子创建了墨家学派,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而义利观则是他们思想体系中特别重要的部分,体现了他们思考问题的重要方面和逻辑方法。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墨子与孟子的义利观进行比较研究。文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写作的缘起,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并对研究这个问题所应用到的方法和预期的创新点进行了阐述。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墨子与孟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的教育背景,以期大致了解这些情况对他们思想体系尤其是义利观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文章第二部分首先介绍墨子与孟子各自对义与利的内涵的理解,墨子理解中义的内涵主要是上则尊天事鬼,下则爱人节用;利的内涵主要是人口繁盛,刑政大治,国家富强,天下和乐一统。孟子理解中的义的内涵主要是践行以仁义礼智为代表的伦理道德,并要求统治者在施政时实行仁政,践行王道;利的内涵主要是百姓过上有一定物质基础的有道德的生活,国家富强,天下和平一统。然后,文章又对他们对义利内涵的理解的相同部分进行了阐述,主要有三个方面:均不将过度的物质、权势享受视作利;均反对个人因私利损害公共之利;均在意保护百姓的利益。第三部分主要是比较了墨子与孟子认识中的义利关系以及义的内涵的主要来源。在墨子看来,义的内涵主要是由利来决定的,他总是以能够为社会带来实在的利益为做事情的出发点。同时,墨子也特别注重做事情的动机,主张志功合一。所以,在墨子看来,义和利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墨子认识中义的内涵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天、鬼的意愿;先王之道;现实社会的需要。在孟子的认识中,在仅仅涉及自己本身的时候,他是一位动机论者,只注重为义,而不讲求结果。但当涉及到社会事务尤其是为政的时候,他也有着明确的目的,而且也应用了行义而得利的思维逻辑,但是孟子坚持义的绝对主导地位,利只是践行大义后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孟子特别反对以利作为做事情的出发点,因为他认为这样做很容易导致人们因为私利或眼前之利而妨害大义和公利。孟子认识中的义的来源主要有:天道和以人性善及仁、义、礼、智四端为主要内容的心性;先王之道。第四部分主要是比较了墨子与孟子各自的立场、思考问题的角度对他们义利观的形成和践行观念的影响。墨子从自然人性论出发,肯定人的物质需要的合理性,他所关注的事情主要是外在的社会管理和生产事务。孟子特别注重自己的士君子的身份,他重视人的仁义道德,重视对人的内心的探求,并主张以此为起点和核心而扩展到具体的社会事务。在践行观上,墨子与孟子均强调人们要竭尽全力去践行大义。第五部分主要是比较墨子与孟子各自形成其义利观的逻辑思维和方法基础。墨子的逻辑思维是取实以寓名;他以平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来考虑问题,主张利他主义;墨子特别强调整体主义。孟子的逻辑思维是正名;他以家庭为考虑问题的基点,重视血缘亲情,强调等差之爱。无论在修身还是为政上,他都主张长养、扩充;他特别强调人格的独立性,有着浓厚的民本思想,而且孟子还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双向的。文章最后一部分对上述的内容作了大致性的总结,并大概讲述了墨子与孟子各自的义利观对后代的影响和对今天的启示。
-
墨子和他的时代——墨子思想研究二例
-
作者:
杨华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状况 节用节葬 春秋战国 天志明鬼 时代背景 思想史
-
描述: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倾向性问题是忽略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用主观的想象和臆测,用形而上学的先验之见解释古人的思想。这种倾向导致了思想史研究中的言人人殊,甚至彼此对立,使思想史的研究总是游离于科学研究之外缺乏基本的可信度。而且在研究中往往忽视思想家提出问题的针对性,对于古代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常常不是思想的本质和主流,致使在许多问题的理解上不得要领。思想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文化的其它部分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如果看不到与它紧密相连的那些因素,就不能正确和完整地理解思想家和思想史。本文力图通过考察墨子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着重把握思想的针对性,联系时代背景,结合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在新的研究视点上理解墨子思想。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儒墨相非原因的讨论中反思前人对墨子思想的理解,过去的研究多从主观臆测或形而上学出发,忽略了思想产生的时代性和它的针对意义。虽然有学者已经指出思想史研究要注意结合思想产生的社会状况,但是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却不易做到。所以本文力图通过对社会和时代状况的分析来把握墨子思想的本质内容和时代意义。
第二部分就墨子的节俭思想进行分析。当时社会的贫困、社会财富增长之不易、上层社会的奢侈浪费以及中国文化“上行下效”的特点,这些社会和文化现象使墨子意识到提倡节俭的重要意义。这种思想的提出并不是由墨子小生产者的阶级地位决定,他的节俭思想是他所处社会环境的产物,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时代特征。
第三部分分析墨子的宗教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宗教意识的淡漠、道德束缚的松弛使贵族无所顾忌,行为放纵,同时社会上缺乏公正有效的赏罚机制,中国早期社会生活中法制的不健全性,当时实现社会治理似乎不是人力所及,因而人们把赏善罚恶,整饬社会的希望重新寄托于超自然的上帝鬼神的力量。中国原始宗教为政治服务的本质也使墨子希望重新利用上帝鬼神的至高权威来实现对社会
的治理。这种思想的出现并不是所谓的时代潮流的反动和人类理性的倒退,而是
墨子针对社会现状提出的治理之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第四部分总结了思想史研究中的几种倾向,指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
状况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思想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对思想的研究应该紧密联
系它所产生的时代和社会情形,认识思想的针对性,把握思想的本质和主流。思
想史研究应当根植于它赖以产生的社会环境,运用文化要素分析的方法寻找促使
它产生、发展的社会条件,更加客观准确的理解思想。
-
從清教徒倫理檢審墨家與資本主義精神
-
作者:
張俊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墨家倫理比任何其他諸子學派的倫理都接近清教徒倫理。墨家同清教徒一樣,都持某種入世的禁欲經濟倫理,肯定現實逐利與財富積累的正當性,強調勤懇工作和節儉的禁欲主義。甚至墨家還有類似基督教上帝信仰與博愛教義的「天志」信仰與「兼愛」倫理主張。但這些只能算作表面的相似性,墨家倫理與清教徒倫理其實存在本質差異。清教徒倫理以永生
-
《墨经》和《公孙龙子》语言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
丁文会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经》 《公孙龙子》 语言符号 语词 语言思想
-
描述:语言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从所谓的“语文学”到现代语言学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何九盈先生认为,语文学和语言学并存于古代和现代,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语言学者的赞同。我国早期语言学思想,伴随着“名实关系”的论争,开始萌芽并发展。而这场论争,又在墨家和名家的争论中达到高潮。以“名实关系”问题为核心,墨家和名家两个学派就一些问题,展开过一场盛极一时的大辩论。本文研究《墨经》和《公孙龙子》中的语言思想,并采用比较的方法,对比两家对同一语言问题的不同看法。文章分为三部分,系统地对《墨经》和《公孙龙子》语言思想进行比较。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对《墨经》和墨子以及《公孙龙子》和公孙龙进行介绍,简述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意义,并对研究材料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从不同角度对《墨经》和《公孙龙子》的语言思想进行比较,分为三章。第二章,从语言符号和语言哲学的方面进行比较。梳理两书对于“名实”概念的不同认识,对“名实”关系的不同见解。指出两书中“白马非马”“坚白论”的不同之处,以及两书对“指”的不同看法。《墨经》认为,“名”是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内容”统一体,而“实”是客观事物。在“名实”关系上,《墨经》认为“以名举实”。《公孙龙子》认为,“名”是语言符号的形式,“实”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对于“名实”关系,《公孙龙子》认为,“名实位”一一对应。对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指物”,《墨经》认识到了语言可以认识外在的事物,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公孙龙子》的“指物”即认识到了,语言是认识事物的工具,也认识到了外物是“概念”的来源。第三章,从语词术语和语言应用思想的角度进行比较。指出两书中语词术语的各自名称和特点,分析两书中的语言观念。《墨经》的思考范围,相较《公孙龙子》来看更加广泛。既有语词概念结构的“兼”,也有对“名”的分类,甚至还涉及到了句型。《公孙龙子》虽然涉及的范围相对狭窄,但是相较《墨经》思考得更加成熟。认识到了“词”和“短语”在结构上的区别。第四章,从思想源流方面进行比较。分别梳理两部著作的思想源流状况,其中涉及到了先秦时期不同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墨经》从语言角度看“名实”问题,具有开创性意义,影响了尹文子、荀子、韩非子、申子、公孙龙等人思考“名实”问题的角度。相较之下,《公孙龙子》只是在当时影响比较大,和各家各派进行了广泛的论辩。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成为绝学。文章的第三部分是结语。集中概括文章的研究成果,并对文章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进行说明。
-
《墨经》的语言学思想研究
-
作者:
于静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名实 语言本体 言语交际 辩 认知语言学
-
描述: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中,先秦的文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孔孟的儒家文化,老庄的道家文化,韩非的法家文化等等,其中墨子所倡导的墨家文化在当时社会上影响也是比较大的。《韩非子·显学》篇中有这样的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而能代表墨家文化的代表作无可置疑就是《墨子》,其中《墨经》部分更成为墨家成员的必修课。它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文章,是墨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就专门针对《墨子》中的《墨经》这部分进行研究。因为在以前众多研究成果中,对《墨经》逻辑、哲学、伦理以及物理、数学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对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都是混杂在《墨子》语言学思想的研究中,很少单独作分析。所以说,从整体来看,研究领域对《墨经》语言学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研究还不具有系统性,所以本文试图对《墨经》中所蕴含的语言学思想进行研究,这有助于我们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本文从五个角度系统对《墨经》的语言学思想进行阐释:第一章从语言哲学角度(名实观)对《墨经》所包含的语言学思想进行阐述,分别从名实的定义、名存在的必要性、名实的关联方式、名实关系的各种体现、对“正名”“狂举”的看法、对名的分类等方面对《墨经》所包含的名实关系进行介绍。第二章从语言本体方面对《墨经》所包含的语言学思想进行阐述。分别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对词语上下位关系的认识、对动词、时态、同义词、多义词、虚词等的认识方面进行了说明。第三章从言语交际方面对《墨经》所包含的语言学思想进行了阐述。分别从对言语交际过程的描述、言语交际的目的和重要性、言语交际中会出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方面进行说明。第四章从语用角度研究《墨经》的辩学问题。分别从对“辩”功能的认识、对辩论技巧的认识、对辩论依据的论述这三方面进行了说明。第五章则是对《墨经》中提到的认知语言学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说明。
-
墨子和他的时代——墨子思想研究二例
-
作者:
杨华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状况 节用节葬 春秋战国 天志明鬼 时代背景 思想史
-
描述: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倾向性问题是忽略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用主观的想象和臆测,用形而上学的先验之见解释古人的思想。这种倾向导致了思想史研究中的言人人殊,甚至彼此对立,使思想史的研究总是游离于科学研究之外缺乏基本的可信度。而且在研究中往往忽视思想家提出问题的针对性,对于古代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常常不是思想的本质和主流,致使在许多问题的理解上不得要领。思想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文化的其它部分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如果看不到与它紧密相连的那些因素,就不能正确和完整地理解思想家和思想史。本文力图通过考察墨子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着重把握思想的针对性,联系时代背景,结合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在新的研究视点上理解墨子思想。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儒墨相非原因的讨论中反思前人对墨子思想的理解,过去的研究多从主观臆测或形而上学出发,忽略了思想产生的时代性和它的针对意义。虽然有学者已经指出思想史研究要注意结合思想产生的社会状况,但是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却不易做到。所以本文力图通过对社会和时代状况的分析来把握墨子思想的本质内容和时代意义。
第二部分就墨子的节俭思想进行分析。当时社会的贫困、社会财富增长之不易、上层社会的奢侈浪费以及中国文化“上行下效”的特点,这些社会和文化现象使墨子意识到提倡节俭的重要意义。这种思想的提出并不是由墨子小生产者的阶级地位决定,他的节俭思想是他所处社会环境的产物,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时代特征。
第三部分分析墨子的宗教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宗教意识的淡漠、道德束缚的松弛使贵族无所顾忌,行为放纵,同时社会上缺乏公正有效的赏罚机制,中国早期社会生活中法制的不健全性,当时实现社会治理似乎不是人力所及,因而人们把赏善罚恶,整饬社会的希望重新寄托于超自然的上帝鬼神的力量。中国原始宗教为政治服务的本质也使墨子希望重新利用上帝鬼神的至高权威来实现对社会
的治理。这种思想的出现并不是所谓的时代潮流的反动和人类理性的倒退,而是
墨子针对社会现状提出的治理之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第四部分总结了思想史研究中的几种倾向,指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
状况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思想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对思想的研究应该紧密联
系它所产生的时代和社会情形,认识思想的针对性,把握思想的本质和主流。思
想史研究应当根植于它赖以产生的社会环境,运用文化要素分析的方法寻找促使
它产生、发展的社会条件,更加客观准确的理解思想。